-
烫火伤
烫火伤泛指高温所引起的灼伤。其中,高温液体或蒸气所伤的,称烫伤;被火焰或火器所伤的,称火伤,也叫烧伤。
-
酒醋法
^^王孟英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记述了“风寒入脑,久患头痛,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痛,或寒湿久痹,四肢痰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以及用醋淋洗“治烫火伤”等。功能清热燥湿。虱病止痒酊(《常见皮肤病中医治疗简编》)蛇床子、百部各25g,50%酒精lOOml。回乳胆星回乳方(《内病外治》)胆南星lOg。
-
装饰卷柏
拼音名:ZhuānɡShìJuǎnBǎi英文名:herboftricholomatamariskoidspikemoss别名:缘毛卷柏、毛鹿卷柏、大理卷柏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装饰卷柏的全草。孢子叶二型;性味:微苦;凉归经:胃;风湿性关节炎;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功能。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痢疾、肠炎、肺痈、风湿关节痛及烫火伤。
-
金钗凤尾蕨
拼音名:JīnChāiFènɡWěiJué英文名:Faurie'sBrake别名:羽叶凤尾蕨、南方凤尾蕨(广东)、青丫蕨、冷蕨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金钗凤尾蕨的叶。根茎短,斜生,顶端和叶柄基部有狭披针形鳞片。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800m的林下、沟边酸性土上。性味:苦;凉归经:心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绵毛金腰
叶互生,完整叶片卵形至近扇形,长2.8-25mm,宽2.5-17mm,基部楔形,边缘具5-12圆齿,两面和边缘均具褐色长柔毛,叶柄长0。基生叶卵形至近椭圆形,长1.3-4.5cm,宽1.2-2.9cm,先端钝圆,基部宽楔形,边缘具不明显9-17波状圆齿,两面和边缘均多少具褐色长柔毛,叶柄长0.8-5cm,密被褐色柔毛;
-
野猪胆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猪胆:拼音名:YěZhūDǎn别名:山猪胆来源:偶蹄目猪科野猪SusscrofaL.,以胆汁入药。治烫火伤:黄柏研极细末,用野猪胆汁调涂患处。体长红1.5m,体重约150kg,最大雄猪可达250kg。小儿疳疾;(选方出《吉林中草药》)各家论述:1.《食疗本草》:治恶热毒邪气。治疔疮肿毒,瘭疽,汤火伤,小便不通。
-
狭叶海金沙
营养羽片长圆形,坚草质或纸质,长8-15cm,基部宽几等于长,有1-1.2cm长的柄,柄和羽轴被有短灰毛,两侧有狭边,一回羽状或近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3对,互生,有短柄,不以关节着生,相距1-1.8cm,长5-10cm,掌状分裂,中央裂片最长,基部心形,两侧有1-2片短裂片,叶缘有细尖锯齿;凉归经: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过坛龙
中央羽片最大,线状披针形,长10~治急性传染性肝炎,痢疾,腹泻,砂淋,吐血,便血,瘰疬,跌打损伤,烫伤,外伤出血,疔疮。(《江西民间草药验方》)⑾止外伤出血,生肌收口:过坛龙晒干研末撒敷。治疗小儿无黄疸型肝炎6例,一般症状改善平均3天,肝肿大2个月后复查部分病例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平均28天。
-
树葱
《全国中草药汇编》:树葱:拼音名:Sh Cōnɡ别名:石葱、蜈蚣草、毛兰来源:兰科毛兰属植物树葱EriapanneaLindl.,以全草入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痈疮疖肿,烧烫伤,药物(水马桑、蕈类、一支蒿、草乌、断肠草、磷化锌等)中毒,荨麻疹。花苞片小,卵状三角形;2.《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接骨。
-
青芝丹
处方:鸡子白菊汁飞青黛各90克滑石45克黄柏30克(研细末)功能主治:治烫火伤。摘录:《顾氏医经读本》卷六《顾氏医径》卷六:方名:青芝丹组成:飞青黛3两,滑石1两5钱,黄柏1两。用法用量:以鸡子白、菊汁和入调匀,涂敷伤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当归膏
制法:以猪脂4两先煎之,令成膏,下着地,勿令大热,纳诸药,微火煎,令附子色黄药成,绞去滓,纳蜜,复上火1两沸,令相得,置器中,令凝。摘录:《医学心悟》卷六《普济方》卷三一三方之当归膏:组成:当归、川芎、木鳖子、川山甲、蓖麻子、败龟版、油头发、白蔹、白及、白芷、草乌各等分,四物汤1贴,败毒散1贴。
-
冬葵叶
《中医大辞典》·冬葵叶:冬葵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治肺热咳嗽,热毒下痢,黄疸,二便不通,丹毒,金疮。去结行水,通乳。"③《本草汇言》:"里虚胃寒人;(《重庆草药》)②治黄疸:冬葵全草二两,天胡荽三两,紫花地丁草二两,车前草一两,精肉三两。(《孟诜必效方》)⑥治汤火伤:葵菜为末敷之。
-
葛藟叶
拼音名:GěLěiYè来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VitisflexuosaThunb.的叶。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5-11cm,宽2.5-9.5cm,先端渐尖,基部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不等的波状牙齿,上面无毛,下面多少有毛,主脉和脉腋有柔毛。雄蕊与子房等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灌丛中。
-
公鸡头叶
拼音名:GōnɡJīTóuY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贯众的叶。叶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长20-45cm,宽8-15cm,基部不缩狭,一回羽状;羽片10-20对,镰状披针形,有短柄,基部圆楔形,上侧稍呈尖耳状突起,边缘有细锯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2300m的林缘、山谷和田埂、路旁。微寒功能主治:凉血止血;
-
黑塔子
拼音名:HēiTǎZǐ别名:金弹子[果]、野油柿子来源:柿树科黑塔子DiospyroscathayensisA.N.Steward.,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除湿。主治痔疮,肠风下血,风火牙痛,肺热咳嗽。外用治疖肿,烫火伤。注意:体弱虚寒者忌内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红穿破石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南岭柞木的根、叶。侧脉5-6对。总状花序腋生,雌雄异株,长1.5-3cm,被黄色短柔毛;苞片披针形,长约1.5mm;雄花雄蕊10-25,花盘由多数腺体组成,位于雄蕊外围;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2200m的空旷的石灰岩山地或土山坡。性味:辛;寒功能主治:散瘀消肿;凉血止血。主跌打损伤;
-
红果楠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果楠:拼音名:H nɡGuǒN n别名:凉药、小楠木、红果黄肉楠来源:樟科红果楠Actinodaphnecupularis(Hemsl.)Gamble,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主治烫火伤,脚癣,痔疮。性味:辛;性平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清热消肿;降逆止呕。内服:煎汤,6-9g;
-
黄花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花香:别名:打烂碗花、黄香棵、小黄花、过路黄、大花金丝梅来源:金丝桃科黄花香HypericumpatulumThunb.var.henryiVeitch,以根、叶入药。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散瘀。主治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泌尿道感染,结石,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还可治黄水疮,口腔炎,烫火伤,肠炎腹泻,菌痢,蛔虫等症。
-
劲直酢浆草
拼音名:J nZh Zu JiānɡCǎo别名:扭筋草、老鸦酸、紧密酢浆草来源:酢浆草科劲直酢浆草Oxalisstricta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杀虫,止痛,散热,消肿,祛瘀。主治丝虫病初期,淋病,跌打损伤。外用治肿毒,烫火伤,疥癣。用法用量:全草3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梨果仙人掌
拼音名:LíGuǒXiānRénZhǎnɡ别名:仙人掌、霸王树、火焰、神仙掌、印度无花果来源:药材基源:为仙人掌科植物梨果仙人掌的根及茎。茎节长圆形至匙形,长20-60cm,厚而平坦,蓝粉色。所有四个酸性部分含不同比例的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和木糖。性味:苦;性寒归经:脾;凉血解毒。主肺热咳嗽;
-
芦子
别名:九节风[云南]、芦子藤、芦子疙瘩、细麻药来源: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芦子藤PiperpaepuloidesRoxb.以全株入药。性味:微辛,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活络止痛,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咳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胃痛,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牙痛,毒蛇咬伤,外伤出血,烫火伤,乳腺炎等。3钱,水煎服。
-
猫肉
《全国中草药汇编》:猫肉:拼音名:MāoR u别名:家猫来源:食肉目猫科猫FelisocreatadomesticaBrisson,以肉入药。解毒散结。(《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各家论述:1.《纲目》:治劳疰,鼠瘘。2.《本草求真》:补血,治瘩洼,又治瘰疬。3.《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痹痛,散瘰疬结核,补虚劳,消虫胀,疗汤火伤。
-
牛西西叶
拼音名:NiúXīXīYè别名:酸模叶、金不换叶、羊铁叶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巴天酸模的叶。茎生叶较小,长圆状披针形,近无柄,托叶鞘膜质,管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谷、路旁、草地或沟边。性味:苦;性寒功能主治:祛风止痒;注意:不宜大量食用,以免引起腹胀、流涎、胃肠炎、腹痛等毒副反应。
-
珊瑚冬青
拼音名:ShānH DōnɡQīnɡ别名:野白醋叶、红果冬青来源:冬青科珊瑚冬青IlexcorallinaFranch.,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江西、湖北、四川、贵州。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烫火伤,劳伤疼痛,黄癣。用法用量:叶研末调菜油搽患处或适量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石霜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霜:拼音名:Sh Shuānɡ来源:地衣类网衣科黑红衣属植物高山黑红衣Mycoblastusalpinus(Fr.)Kernst.,以叶状体入药。性味:苦、微涩,平。用于梦遗。原形态:叶状体灰白色,颗粒状,紧贴于基质上,外观似沉积物。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岩石上。性平归经:肾经功能主治:止血;主外伤出血;
-
石头菜
拼音名:ShíTouCài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长药八宝的叶。原形态:长药八宝多年生草本。叶片卵形、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10cm,全缘或多少具波状齿。萼片5,线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约1mm;心皮5,狭椭圆形,长约4mm。蓇葖果直立。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山多石山坡地。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向日葵
拼音名:Xi nɡR Ku 别名:葵花、向阳花、望日葵、朝阳花、转日莲来源: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向日葵HeliantusannuusL.,以花序托(花盘)、根、茎髓、叶及种子入药。用于高血压,头痛目眩,肾虚耳鸣,牙痛,胃痛,腹痛,痛经。根、茎髓:清热利尿,止咳平喘。子:滋阴,止痢,透疹。用于食欲不振,虚弱头风,血痢,麻疹不透。
-
小梾木
拼音名:XiǎoL iM 别名:乌金草、酸皮条、火烫药来源:山茱萸科小梾木CornuspaucinervisHance,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陕西、甘肃、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微酸、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表,止痛。主治感冒头痛,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烫火伤。1两,外用干叶研粉撒敷。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真藓
出处:1.《别录》下品记有屋游,云:“屋游生屋上阴处。八月、九月采。”拼音名:ZhēnXiǎn别名:垣衣、屋游、古屋瓦苔、银叶真藓来源:药材基源:为真藓科植物真藓的植物体。中肋粗,突出叶尖。孢蒴近于长梨形,下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住房周围和低山土坡及薄土岩面或火烧后的林地。性味:甘;主细菌性痢疾;
-
石脂膏
《良方合壁》卷下:组成:赤石脂、寒水石、大黄各等分。主治:烫火伤赤烂,热痛不止。用法用量:用新汲水调敷患处。制备方法:上为末。
-
三黄地榆油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三黄地榆油组成:黄柏31g,黄芩31g,大黄31g,地榆15g,五倍子15g,罂粟壳15g,冰片1g,香油500ml。主治:烫火伤。用法用量:文火煎熬至药呈焦黄色,滤渣,放入冰片,装瓶外用。
-
青凉膏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青凉膏组成:煅石膏250g,青黛9g,冰片3g。主治:烫火伤。用法用量:油调外用。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烧伤散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烧伤散组成:寒水石156g,炉甘石156g,赤石脂156g,生石膏156g,冰片6g。主治:烫火伤。用法用量:用香油调,外涂。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白螺壳
概述:白螺壳为中药名,出自《肘后方》,即《本草纲目》记载的白螺蛳壳的别名。来源及产地: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Bellamyaquadrata(Benson)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化痰,止痛,散结,敛疮。1.治热痰咳嗽,胃痛吐酸,反胃。9g,或入丸剂。2.治瘰疬、溃疡久不收口,烫火伤。研末撒或调敷。
-
烫伤乳剂
《中药制剂汇编》引《赤脚医生》:方名:烫伤乳剂组成:白糖1斤,石灰3至5两,陈茶叶2至4两,桐油适量。主治:烫火伤。用法用量:外涂,每日数次,不包扎,暴露伤面。制备方法:将陈茶叶加水6000毫升,煎至3000毫升,去滓搅匀,沉淀后过滤,再加白糖搅拌过滤,最后放入桐油适量,边加边搅拌,待成白色乳状即成。
-
胎风
胎风病名。新生儿之丹毒。①见《圣济总录》。婴儿禀受不足,触冒风邪;临床可见壮热呕吐,精神不宁,睡易惊醒,手足抽掣等。治宜熄风镇惊。②见《保婴撮要》卷三。亦名胎赤,由母体脾胃积热,传给胎儿所致。表现为婴儿出生后,身热皮肤湿红,形如水烫火伤之状。治宜清泄热毒。可使母、婴内服清胃汤,外敷如意金黄散。
-
菊花还阳
菊花还阳此药为地钱科植物地钱(Marcanticpolymorpha)的植物体。因其叶状体雌雄器托团盘状,形如“菊花”,故得此名。雌雄异株,雄器托困盘状,波状饯裂成7—8瓣;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各地。注: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um)的全草,因其开的花类似菊花,亦称为“菊花还阳”。该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
-
圣生梅
概述:圣生梅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品汇精要》,为《食疗本草》记载的杨梅之别名。性味归经:甘、酸,温。入肺、胃、肝经。功能主治:功在生津解渴,和胃消食,解酒,涩肠。内服:生食,浸酒或腌食,15~烫火伤,烧存性油调敷。化学成分:本品含糖,有机酸,花色素的单葡萄糖苷和双葡萄糖苷及微量的杨梅树皮素。
-
朱红
概述:朱红为中药名,出自《中国树木分类学》,为《食疗本草》记载的杨梅之别名。别名:圣生梅、白蒂梅、朱红、树梅。性味归经:甘、酸,温。入肺、胃、肝经。功能主治:生津解渴,和胃消食,解酒,涩肠。烫火伤,烧存性油调敷。化学成分:本品含糖,有机酸,花色素的单葡萄糖苷和双葡萄糖苷及微量的杨梅树皮素。
-
红土
概述:红土为中药名,出自《药材学》,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赤石脂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涩、酸,温。入胃、大肠经。功能主治:功在涩肠固脱,止血收湿,生肌敛疮。1.治久泻,久痢,脱肛,小便不禁,便血,崩漏,带下。2.治溃疡久不敛口,湿疹脓水浸淫,外伤出血,烫火伤,研末撒。还具有止泻、降低血磷作用。
-
油茶油
油茶油油茶油OleumCamelliae(英)Tea-seedOil别名楂油、岑、树子油。来源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2cm,2~性味性凉,味甘。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杀虫解毒。又为注射用茶油原料及软膏基质。附注茶子饼含油茶皂甙、鞣质、生物碱;
-
赤石脂
概述:赤石脂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甘、涩、酸,温。入胃、大肠经。1.治久泻,久痢,脱肛,小便不禁,便血,崩漏,带下。化学成分:本品主含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归大肠、胃经。外治疮疡久溃不敛,湿疮脓水浸淫。12g,先煎。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
慈航膏
处方:侧柏叶125g,大黄31g,当归31g,地榆31g,血余46g,露蜂房10g,黄蜡93g,香油500ml。制法:常法炼膏。功能主治:烫火伤。用法用量:外用。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加味太一膏
概述:加味太一膏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一方。处方:肉桂、白芷、当归、玄参、赤芍药、生地黄、大黄、土木鳖各二两,槐枝、柳枝各一百段,阿魏三钱,轻粉四钱,血余一两,黄丹四十两,乳香末五钱,没药末三钱。功能主治:主治发背,痈疽,恶疮,跌打伤损,湿痰流毒,筋骨走注作痛,烫火伤等。
-
莱菔膏
《得效》卷十三:莱菔膏:处方:皂角(不蛀者,炙去皮子),萝卜(如无,以子代之)。制法:上以皂角为末,以萝卜同酽醋研。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噤口风。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萝卜膏”。摘录:《得效》卷十三《外科大成》卷四:方名:莱菔膏组成:鲜萝卜缨。主治:烫火伤未溃,红肿热痛者。
-
刘寄奴散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六《普济方》卷三六一方之刘寄奴散:组成:刘寄奴半两,甘草1指节许,地龙(炒)1分。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方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引《世医得效方》,名见《洞天奥旨》卷十六方之刘寄奴散:组成:刘寄奴、王不留行、大黄、金银花、木鳖子各等分。用法用量:酒、水煎,露1宿,五更服。
-
白藨
拼音名:B iPāo别名:白泡儿、白草莓、白蒲草来源:蔷薇科白藨FragarianilgeerensisSchlech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续筋接骨。治风热咳嗽,百日咳,口腔溃疡,血尿,泌尿系感染:3~毒蛇咬伤,疮疖,烫火伤:鲜品适量,捣烂加红糖外敷。腰椎结核,骨折:配方内服。
-
藏鮡胆
拼音名:CánɡZhàoDǎn英文名:Drymoglossumgallbladder别名:巴格里来源:药材基源:为鮡科动物藏鮡的胆囊。须4对:鼻须1对且基部呈“V”型;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石隙间。以环节动物和幼虫为食。性味:味苦;性寒归经:入心、肝二经功能主治:解毒;退翳明目。主治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
-
灯台菜
拼音名:DēnɡTáiCài别名:苞叶景天。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大苞景天的全草。叶互生至3叶 生,下部叶常脱落,肉质,菱状椭圆形,长3-6cm,宽1.5-2cm,两端渐狭,常聚生于花序下;心皮5,略叉开,基部2mm合生,长约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2800m的山坡林下阴湿处。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广西十大功劳
拼音名:GuǎnɡXīSh D GōnɡL o别名:土黄连、木黄连来源:小檗科广西十大功劳MahoniasheniiChun,以根、茎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心胃火,解毒。主治阳黄,热痢,赤眼;外用治枪炮创伤,烫火伤。注意:虚寒体弱者忌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