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痛喷雾剂
药品说明书:功效:止痛,消炎。适应症:用于肌肉疼痛、跌打损伤、关节痛、腰腿痛、网球肘引起的肿痛等。用法:喷患处。注意事项:1.本品只供外用涂于患处,避免吸入。2.避免曝晒、受热、敲打、撞击。规格:60g/瓶。
-
麝香跌打风风湿膏
药品说明书:作用与用途:含跌打风湿流浸膏、麝香、颠笳流浸膏等。祛风湿,化淤止痛。用于风湿痛,跌打损伤,肿痛。用法:外用涂于患处,帖敷洗净的患处。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规格:5片/盒。
-
蓖麻子拔毒法
蓖麻子拔毒法外治法之一。主治痈肿使毒外泄之方法。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五。其方法步骤系用蓖麻子仁捣烂如泥,按患处大小剪取绢,于绢上匀铺蓖麻泥(如膏药状),敷贴患处,用布扎好,痛止即取下。孕妇忌用。
-
半枫荷叶
《*辞典》:半枫荷叶:出处:《广西中草药》拼音名:B nFēnɡH Y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翻白叶树的叶。功能主治:治外伤出血。用法用量:半枫荷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焙干研末撒患处。摘录:《*辞典》
-
乌桕膏
《仙拈集》卷四:方名:乌桕膏组成:乌桕叶。主治:肿毒恶疮。用法用量:敷患处。制备方法:捣如泥。用药禁忌:患处如破者,不可贴。
-
霹雳火
霹雳火古代治疗疔疮的一种方法。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具体方法为:在铁桶内放置烧红之鹅卵石,将醋泼于石上,再使患处覆上,四周以衣被盖护严紧,勿令泄气,以患处出汗为度。
-
松树皮
拼音名:SōnɡSh P 来源:为松科松属植物中的马尾松、油松、思茅松等的树干内皮。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收敛,生肌。外用治烧烫伤,小儿湿疹。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焙干研粉,用香油调搽患处,或煎水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硫代硫酸钠溶液
药品说明书:别名:用于疥疮、花斑廯、汗斑等皮肤病。用法:外用涂于患处涂患处,待稍干,再涂2%盐酸溶液。规格::60ml/瓶。(40%)
-
神妙松金散
《杏苑》卷七:方名:神妙松金散组成:松香(上等明净者)。主治:坐马痈成漏者。用法用量:先以凤尾草煎汤洗净患处,再以此散干敷患处,1日3次,须守至1月。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生黄茶油
概述:生黄茶油以花生壳灰、硫磺、冰片、茶油、茶叶为主要原料,具有消炎,杀菌的功效,用于头癣。原料:花生壳灰、硫磺、冰片各适量,茶油少许,茶叶10克。用法:将茶叶煎成浓汁,洗净患处,再将花生壳灰、硫磺、冰片碾碎,入茶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日2~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芨柏散
概述:芨柏散为方剂名,出自《外科真诠》方。处方:白及三钱,黄柏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主治飞灶丹,症见头顶红肿。用法用量:葱汁调敷患处。用葱汁调敷患处1昼夜。摘录:《外科真诠》方
-
神草膏
《疡医大全》卷八:方名:神草膏组成:蜈蚣节草1大把,盐少许。主治:发背、对口、一切无名肿毒。用法用量:捣烂如膏。敷患处。
-
面粉散
《霉疠新书》:方名:面粉散组成:面粉8分,白芥子(研)8分。主治:便毒不起胀,及不发溃者。用法用量:上药绢袋盛,浸滚汤,频频熨患处。
-
香木洗剂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香木洗剂组成:香附30g,木贼36g,板兰根30g。主治:青年扁平疣。用法用量:水煎,洗患处。
-
清阳柳华散
《外科传薪集》:方名:清阳柳华散组成:黄柏1两,青黛1两,月石1两,人中白(煅)1两。主治:咽喉红肿。用法用量:吹患处。制备方法:上为末。
-
小毒膏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一引《本草拾遗》,名见《普济方》卷二八一:方名:小毒膏组成:蟛蜞膏。主治:湿癣疽疮不愈者。用法用量:涂患处。
-
腻粉敷方
《圣济总录》卷一四八:方名:腻粉敷方组成:腻粉1分。主治:一切虫啮痛。用法用量:敷患处。制备方法:上1味,用生姜自然汁调匀。
-
糯草灰散
《痘疹金镜录》卷四:方名:糯草灰散组成:糯草灰不拘多少。主治:痘后余毒。用法用量:将滚汤淋去咸水,以淡灰掩患处。
-
小茴香灸
小茴香灸为敷灸方法之一。取小茴香100克、干姜末50克、醋糟500克。将上药炒热,装入布袋中,敷于穴位或患处,每次5~10分钟。适用于寒性腹痛、寒痹等。
-
隔香附饼灸
隔香附饼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香附作间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五》。其法取生香附适量,研成细末,加入生姜汁调匀,制成圆饼,厚约0.5厘米,放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
-
隔商陆饼灸
隔商陆饼灸为间接灸法之一。是用商陆根作垫隔物以施灸的方法。见《备急千金要方》。其法取商陆根适量,捣烂制成圆饼,厚约0.6厘米,置患处,上放艾炷灸之。此法适用于瘰疬、瘘管久治不愈者。
-
熨灸
熨灸为灸法之一。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或患处,上复布九层,用熨斗或热水杯在上面往返熨之的方法。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寒性腹痛、腹泻等。
-
瘀热入络证
瘀热入络证为证候名。指邪热与瘀血阻结于脉络,以低热,患处灼热疼痛、色赤,舌绛或紫,脉细涩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瘀血阻络证
瘀血阻络证为证候名。指瘀血阻于经络,以患处固定刺痛,或见紫斑、肿块,或出血色暗,舌紫或有斑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络伤出血证
络伤出血证为证候名。指因外伤而损伤脉络,以患处出血,或局部紫暗斑块、疼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熏蒸疗法
熏蒸疗法为治法。指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水牛蹄茶
概述:水牛蹄茶以水牛蹄、茶油为主要原料,用于治神经性皮炎。原料:水牛蹄、茶油各适量。用法:水牛蹄烧存性,研细末。茶油调糊状,涂患处。每日2次,连用10日以上。功效:水牛蹄茶用于治神经性皮炎。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竹叶茶油
概述:竹叶茶油以竹叶、茶油为主要原料,具有清热消炎的功效,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原料:竹叶、茶油各适量。用法:竹叶烧灰,调茶油涂患处。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腐蚀药
腐蚀药(erosivemedicine)是指具有腐蚀组织的作用,掺布患处,以蚀去恶肉,促使新肉生长的外用制剂。
-
鼻涂敷法
鼻涂敷法(coatingmethodforno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将药物涂敷鼻部患处的治法。
-
咽喉病烙治法
咽喉病烙治法(cautherizationmethodforthroatdisea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用烙铁烧烙咽喉患处的治法。
-
咽喉病刺烙法
咽喉病刺烙法(puncturecauterizationmethodforthroatdiseas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将三棱针1.5cm的尖端在酒精灯上烧红,蘸香油,趁热刺入喉核等患处的治法。
-
推膝盖骨归原法
推膝盖骨归原法正骨手法之一。该法可用于髌骨离位的整复。见《伤科汇纂》卷一。使病者患膝呈半屈曲位,医者用推挤手法先使患者离位之髌骨复归原位,再用正骨器械抱膝固定患处,以限制膝关节及髌骨的移动。
-
舌笋
舌笋为病证名。见《串雅内编》。小儿舌上起白泡一粒,名舌笋,因妨碍吮乳,故令啼哭不止。宜以鲜生地取汁,涂患处。
-
蜡烛疳
蜡烛疳病证名。疳疮之一种。指男性患下疳时久而患处遍溃者。见《医宗金鉴》卷六九。亦名蜡烛泻。证治可参见下疳条①。
-
拉法
拉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又称牵法、引法、拔法。在患处上下两端用力作持续对抗牵拉,或借助器械牵拉,使骨折复位。多用于四肢和腰部疾患。
-
酒瘤
酒瘤病名。指患处瘤体因饮酒而发生变化者。见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下编。有:“酒瘤,吃酒时则厚坚不软,不吃酒时则软而坚。”
-
梧桐
梧桐释名榇气味(子)甘、平、无毒。主治小儿口疮。用梧桐子和鸡蛋烧存性,研为末,敷搽患处。附方
-
护肤霜
药品说明书:别名:护肤霜,氧化锌软膏作用与用途:本品具有收敛、保护皮肤作用。用于湿疹,亚急性皮炎等。用法:外用涂于患处。规格:30g/支。
-
皲裂佳
药品说明书:别名:尿素乳膏,皲裂佳作用与用途:用于皮肤角化症、手足皲裂、湿疹等疾患,也可用于皮炎。用法:外用涂于患处。规格:10g/支。
-
艾迪特
药品说明书:别名:艾迪特,乙氧苯柳胺外文名:Etofesalamide适应症:慢性湿疹及神经性皮炎。用量用法:250mg-2g/次,每日3次涂于患处,4周为一疗程。不良反应:局部反应,接触性皮炎。规格:软膏500mgx10g。1gx20g。
-
神经性皮炎气雾剂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对神经性皮炎有较好疗效。用量用法:喷涂于患处,干后即成一薄膜。每日或隔日喷涂1次。
-
肤疾宁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苔藓化慢性湿疹、小面积银屑病等的治疗。用量用法:贴患处。规格:橡皮膏:4cm×6.5cm/张。
-
百五散
处方:五倍子(炒黄),百草霜。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鱼口疮初发3-5日。用法用量:以醋调敷患处。1日夜即消。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五
-
碧叶膏
处方:菠菜叶不拘多少功能主治:主小儿丹毒。用法用量:捣极烂,取汁,敷患处。摘录:《鲁府禁方》卷三
-
擦牙定痛散
处方:薄荷叶、天花粉、樟脑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一切牙痛,风热肿痛。用法用量:擦患处。效。摘录:《赤水玄珠》卷三
-
地榆合剂
处方:地榆33g,黄连33g,黄柏33g。功能主治:烫伤。用法用量:上为末,再加冰片1g,调菜油100毫升,搽患处。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附醋汤
处方:生附子浓醋功能主治:治痈疽胬肉。用法用量:煎洗患处。摘录:《理瀹骈文》
-
虎杖根粉剂
处方:虎杖根。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清凉止痛。主烧伤。用法用量:麻油调搽患处,每日3-4次。摘录:《中医外科学》
-
将军膏
处方:大黄。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伤损肿痛,不消之瘀血流注紫黑,或伤脸上青黑。用法用量:生姜汁调,敷患处。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