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箕门
本穴在大腿内侧,腴肉上缘,取穴时人须敞腿兀坐,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主治病症:箕门穴主治小便不通,小便不利,五淋,遗溺,遗尿,尿潴留,腹股沟肿痛,小便淋沥,癃闭,遗精,阳痿,小腹肿痛,阴囊湿痒,阴囊湿疹,两股生疮,睾丸炎,性功能减退,子宫痉挛,腹股沟淋巴结炎,小儿麻痹后遗症,鼠蹊肿痛等。
-
三十六门
即由金门、魂门、殷门、箕门、冲门、液门、风门、肓门、哑门、命门、幽门、梁门、关门、滑肉门、章门、京门、神门、郄门、云门穴组成,共计36穴。主治风邪。一般直刺1~位于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有和胃温肾、化气利水的作用。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
-
足太阴经络现象
苔癣化皮损沿脾经呈带状分布,从公孙穴至地机穴,长期消化不良。4.一名循经痛症患者主诉左下肢内侧酸软胀痛6年,从左足大趾内侧经内踝上沿小腿内侧至大腿内侧膝关节上20厘米处,与脾经循行路线一致。6.针刺漏谷穴15分钟后,所测脾经穴位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和公孙的痛阈有十分显著的提高。
-
箕门痈
箕门痈病名。指生于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箕门穴处之痈。亦名骨毒滞疮、腿发。出《外科启玄》卷五。证治详见大腿痈、外痈条。
-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阴脾经穴指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
禁针穴歌
禁针穴歌为针灸歌诀名。见汪机《针灸问对·卷之下》:“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息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古人禁针穴较多,与所用针具粗糙有关。虽然,亦当知有所避忌,以慎为要。”
-
腿发
腿发病名。指生于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箕门穴之痈。出《外科启玄》卷六。即箕门痈。详见该条。
-
九候
九候为脉诊方法之一。即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候,因称。中为手少阴动脉(神门穴),以候心脏病变;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骨毒滞疮
骨毒滞疮病名。痈疽之生于股内侧箕门穴部位者。见《外科启玄》卷六。证治参见箕门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