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参丸
大风癞发,眉发不存。风湿癣疮,痒兼肿痛。《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方名:苦参丸组成:苦参4两(酒拌炒),羌活3两,独活3两,蔓荆子3两,茯苓3两,赤芍3两,川芎3两,何首乌3两,当归3两,荆芥3两,甘草3两,白芷3两,防风3两,白蒺藜3两,山药3两,黄耆3两,山栀3两,牙皂3两,川乌(生,去皮,再火炮)3钱。
-
当归贝母苦参丸
概述:当归贝母苦参丸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因师古人上通下利之旨,用宣肺开窍诸品,佐渗利清热药为引导,当可收桴鼓之效。2.《金匮要略心典》:小便难而饮食如故,则病不由中焦出,而又无腹满身重等证,则更非水气不行,知其血虚热郁,而津液涩少也。
-
谷疸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谷疸丸:处方:苦参90克(锉)龙胆30克(去芦头)牛胆1枚(干者)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谷疸。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三因》卷十:别名:苦参丸组成:苦参3两,龙胆草1两,栀子(去皮,炒)半两,人参3分。亦治因劳发热,热郁发黄者。
-
加味苦参丸
《普济方》卷一一五:加味苦参丸:别名:苦参丸处方:苦参1斤,荆芥半斤,何首乌,白僵蚕2两,香白芷,川芎2两,赤芍药2两,大黄1两,白花蛇1条。功能主治:一切风证。主治:大风疮及诸风、赤白癜风。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皂角煎膏和丸,如梧桐子大。
-
石榴痔
石榴痔为病名。即发生会阴部的脓肿或形成漏管者。《外科大成》卷二:“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脓。”治宜内服槐角苦参丸,或予手术治疗。
-
雌雄痔
雌雄痔病名。指肛门外同时见大小不等之两个痔核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一长一圆即雌雄也。”属外痔内容。治宜内服苦参丸或采用手术治疗。
-
苦参橘皮丸
别名:苦参丸处方:苦参、橘皮、独活、阿胶、蓝青、黄连、鬼臼(一作鬼箭羽)、黄柏、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以蜜烊胶为丸,如梧桐子大,干之。功能主治:热毒痢。用法用量:每服10丸,饮送下,1日3次。至于痢久,胃气侵衰,饮食艰进,慎勿误投,以取虚虚之咎。
-
四弯风
四弯风的病因病机:四弯风是由于风邪袭入腠理兼挟湿热所致。可内服散风苦参丸或三妙丸,外用三石散麻油调搽。经久不愈者可用地肤子、蛇床子、白矾各30g,花椒9g,苦参15g煎汤熏洗。体针:取大椎、曲池、血海、三阴交、神门、阴陵泉等穴为主。慢性者加膈俞、足三里;灸法:用艾条熏灸或熏灸器等烟熏灸患处20分钟左右。
-
苦参十二味丸
别名:苦参丸处方:苦参6两,干姜6两,芎6两,玄参5两,丹参5两,人参5两,沙参5两,白术5两,地骨白皮4两,独活4两,薏苡仁2升,蜀升麻2升。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热未退,频服汤饮,力不能及。若觉热,别加10两主地黄;注意:忌桃、李、生葱、生菜、芜荑。摘录:《外台》卷十四引许仁则方
-
脱疽疔
脱疽疔为病名,即足发背。出《医学入门》卷六。消渴病合并脱疽者,初发可先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以解毒生肌,外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加蓼叶在内同煎,浸七天后,单以此叶贴在患处,余可参见脱疽条。
-
小神丸
间时方进饮食。服10日,即停3日,此3日服行药丸10粒,3日3次,后又服小神丸。加减:血热,加生地;胃热现面,加白芷、知母;鼻塞,加桑皮、黄芩;阴虚,加首乌;肝热,加丹皮;目昏,加蔓荆、菊花;血枯,加丹参;面脚浮肿,加防己;拘挛,加钩藤,或茯神、白术。用药禁忌:忌热汤、热茶。
-
奇数丸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名:奇数丸别名:苦参丸组成:苦参3两,白蒺藜3两,防风3两,牛蒡子1两,胡麻1两,当归1两,蕲蛇1两,蔓荆子1两。主治:蛇皮风、脱根风、糍(饣巴)漏蹄冷风、雁来风。制备方法:上为末,大风子肉3两(去油),同饭糊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