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尔文
霍尔丹把t=100万年,X2=eX1或X2=X1/e(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时的进化速度作为一个达尔文。马齿大小的变化率略超过恐龙体长的变化率,平均为40毫达尔文(1达尔文=1,000毫达尔文)。对比之下,从猿人阶段到现代人类其头容积和高度都大为增加,北京猿人的比头高为54.1,而现代人类的比头高是73.6。
-
达尔文学说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兴起,结合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新成就,对生物进行化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的见解,即现代达尔文学说,或称综合性进货机理学说。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主要由于突变和种群间的基因迁移,而这些因素必须在自然选择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亦称自然淘汰。进化发生于遗传的变异、突变、重组,但还需要有进化的外动力。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是居群适应于环境。不同基因型对环境的适应结果不一。群体遗传学也可以说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予以定量化的一种尝试。进化中的遗传漂变的重要性长久来是否定的,但无疑存在于自然界。
-
自然淘汰
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亦称自然淘汰。进化发生于遗传的变异、突变、重组,但还需要有进化的外动力。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是居群适应于环境。不同基因型对环境的适应结果不一。群体遗传学也可以说是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予以定量化的一种尝试。进化中的遗传漂变的重要性长久来是否定的,但无疑存在于自然界。
-
性选择
达尔文称此为性选择。华莱士(A.R.Wallace)提出雌雄性状的强弱是生活力丰富程度的一种表现,后来,雌雄性状和性激素之间的关系被阐明了,再加上对雌雄性状如何作为一种信号刺激激起异性的性兴奋等动物心理学、行为学的深入研究,现在对个体中雌雄性状的发生机制及意义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
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即科隆群岛(ArchipielagodeColon)。位于太平洋东部赤道两侧,东距厄瓜多尔900余公里。由16个大岛和许多小岛和岩礁组成。1835年9月15日至10月20日达尔文曾随“贝格尔”号考察了群岛中的几个岛屿,对各岛上10余种地雀之间的差异十分惊奇,由此开始怀疑上帝创造万物之说,对他创立生物进化论起了重要作用。
-
人类起源
随着现代科技、考古的进步,人类进化之迷逐渐清晰,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越来越受到强大的挑战。证据是:人的皮肤裸露无浓密体毛,有皮下脂肪,泪腺分泌及排出盐分,出汗及性行为生理机制像水兽一般,而灵长类动物体表有浓密体毛,无皮下脂肪,其生理机制与人类大相径庭。总之,人类起源之谜还在争论,还需要证据。
-
中性学说
中性学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是分子生物学与群体遗传学交融的产物。它不象传统的综合理论(或新达尔文派的观点),它明确主张:进化中大多数突变型的置换,不是由于正达尔文选择,而是由选择上呈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型的随机固定所致。
-
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是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人工选择的要素是变异、遗传和选择,变异是形成品种的原材料,遗传是传递变异的力量,选择则是保存和积累有利变异的手段;他把人工选择的原理推广到自然界,创立“自然选择”理论,以说明生物的进化。
-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研究生物大分子自组织机制的学科。艾根指出,有序结构不仅存在于耗散结构那样的宏观尺度上,而且存在于生物大分子这样的微观系统中,在化学演化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生物大分子自组织阶段,生物大分子形成有序化组织,在类似达尔文所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统一遗传密码的细胞结构。
-
间断平衡论
间断平衡论是一种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反对达尔文“渐变论”的进化学说。1972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艾尔德莱奇(N.Eldredge)和古尔德(S.J.Gould)提出。在短时期内发生骤变之后,又在长时期内进行相对稳定的渐变。目前,虽然有不少学者支持间断平衡论,但也有一些综合进化论者表示反对,争论还在
-
外耳
概述:外耳:1.耳穴名;人的耳壳,最外周是卷曲的耳 (helix),下方悬有耳垂(lobulusauriculae),此外还可见耳屏(tragus)、对耳 (anthelix)、对耳屏(an-titragus)、耳甲(cymbaconchae)、舟状窝(fossanavicularis)、三角窝(fossatriangul-aris)、达尔文点(Darwin’spoint)等部分。
-
面部表情
当人有内在的情感体验时,一般都会在其面部表现出来,我们把这种在面部表现出来的情绪动作叫做面部表情。2、注意--拒绝。3、睡眠--紧张(唤醒水平)。1972年,美国埃克曼、费里森、埃尔斯沃尔思对愉快、厌恶、惊奇、悲哀、恐惧等6种面部表情作了测量,发现不同民族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判断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
部分间的斗争
W.Roux扩充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观点,论述了植物体或动物体的各个部分间的斗争,想借此来说明个体发生及遗传现象(DerKampfderTeileimOrganismus,1881)。这一思想为魏斯曼(A.Weis-mann)所采纳,提出了自然淘汰万能的论点。以前,G.J.Romanes等,在1893年对此曾有过批判.
-
比较解剖学
比较解剖学是将属于各系统、各族系的生物所表现的体制以及器官形态加以比较而赋予体系的形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同时,比较解剖学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比较解剖学的资料被理解为是表明形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迹象,与比较发生学、古生物学并列,已成为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千屈菜属
中文名千屈菜属拼音名qianqucaishu拉丁名Lythrum中国植物志52(2):78描述LythrumL.千屈菜属,千屈菜科,约35种,广布于全球,其中千屈菜L.salicariaL.多枝千屈莱L.virgatumL.等4种,我国西南部至北部亦产之,供观赏用。而且,几乎在所有的花柱异长花的植物中长雄蕊的花粉粒也较大些,长花柱的柱头面的乳突体也较大些。
-
本草纲目
概述:《本草纲目》为中药著作。4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
-
微粒说
微粒说是指把单位的微粒假定为生命现象的基础,特别是那些把生命的本质归为同种或多种不同粒子的诸学说之总称。19世纪后期,达尔文在泛生论(theoryofpangenesis)中曾提出微芽gemmules)。在窦佛里斯(H.DeVries)所提出的细胞内谈生说中的泛生粒(pangene)等都是颗粒单位。
-
无意识选择
无意识选择是不具有一定的目标,而是无意识地抱着获得好品种的希望所进行的选择。无意识选择一词是达尔文创造的,也可以说是人工选择的一种。与有意识选择相比,虽然也表现有一定的效果,但所需要的时间非常长。很多家畜、作物都是无意识选择的结果。
-
小生境
小生境ecologicalniche是把C.达尔文(1859)称作的“在自然的联系(economyofnature)中的位置”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概念。埃尔顿所说的对象则称为食物小生境或埃尔顿小生境(Eltonianniche)。如同前述,与其说原来的小生境的概念不仅是来自种群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从在群落中起的作用来看较为洽当。
-
下沉说
下沉说是达尔文(C.Darwin,1842)提出的关于珊瑚礁,特别是环礁和堡礁成因的学说。礁湖中沉积着造礁生物的遗骸和泥砂,即使继续下沉也不会很深。该学说认为,在冰期海面比现在低60—100米,浸蚀作用切削着岛、大陆的海岸和既存的珊瑚礁,形成海底台地和段丘,到后冰期时,随着环境条件的恢复珊瑚礁成长,直到现在。
-
群体选择
一个种群如能分割为彼此不相同的小群,则自然选择就可能在各小群之间发生,这样的选择称为群体选择。达尔文所指的自然选择通常指个体选择。其后,哈密顿(W.Hamilton)等提出广义适合度概念。利他行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是:作出牺牲的个体,借助于自己近亲的努力,对未来世代的遗传作出了贡献。
-
彷徨变异
彷徨变异是一般指一个生物群体中某种性状的细微的、在量上连续的变异。“彷徨变异”最初由达尔文提出,指的是相对于“显著变异”(如短腿的安康羊)的个体之间的“细微差异”。他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能遗传的、细微的不定变异(即在同样生活条件影响下,不同个体所发生的不同变异),经过长期积累就可能导致形成新种。
-
贝尔法则
贝尔法则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一种规律。当他比较了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时,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1)每一较大动物类群的共同性状比专门性状形成得较早;就是说,不同纲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是极其相似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门的性状最先出现,随后才依次出现目、科、属、种的性状。并把它看作是生物进化的胚胎学证据。
-
耳轮结节
耳轮结节为耳轮上方稍肥厚的结节状突起。又称达尔文结节。其上分布着肝阳穴。
-
适合度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的尺度。广义适合度不是以个体的存活和繁殖成功为衡量的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递自身基因(亲属体内也或多或少含有这种基因)的能力有多大。传递自身基因通常是通过自己繁殖的方式,但也可以通过对亲属表现出利他行为的方式。
-
种群的指数增长
达尔文也曾计算过繁殖缓慢的大象的个体。因为限制生物增长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环境阻力的存在(如有限的生存空间和食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天敌的捕食,疾病和不良气候条件等)和生物的年龄变化等必然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数目,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使个体数目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下去。
-
情感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两极性(或称对比性),这是1872年达尔文在研究人和动物的表情时提出的对立性的原则:"当一种直接对立的心理状态被诱发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非随意的倾向去完成一些具有直接对立性质的动作。否定性的情绪和情感是不愉快的,它是和需要不满足相联系的,如不满意、悲哀、憎恨、烦闷、沉重等。
-
选择受精
生物在混合授精或混合授粉情况下,其卵子或胚珠选择最合适的精子或花粉结合的现象。现已证实,受精的选择性作用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开花时,虽然雌蕊柱头上可以留有同一种类及不同种类的花粉,但只有具有一定遗传背景的适合花粉才能在柱头上萌发和生长。
-
胞内胚质发生说
胞内胚质发生说是窦佛里斯(H.DeVries)提出的假说。进入细胞质的胚质再不能返回核内。胚质于细胞分裂时传递给子细胞。窦佛里斯的假说已是后来基因学说的重要先驱,也是对他以后的物种突变说的一种预言。窦佛里斯对待胚质,犹如把担负生物遗传的整体喻为分子,而把胚质则看做是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
-
同地的种分化
种群,在比较均质的地域空间上不分开而生活的状态下,通过生态的乃至时间的隔离、寄生和栖息地选择的不同等产生生殖隔离,而引起种分化的过程,叫做同地的种分化或同地的种形成。
-
同地的种形成
种群,在比较均质的地域空间上不分开而生活的状态下,通过生态的乃至时间的隔离、寄生和栖息地选择的不同等产生生殖隔离,而引起种分化的过程,叫做同地的种分化或同地的种形成。
-
心灵进化
心灵进化psychogenesis是由米瓦特(St.G.J.Mivart)提出的用以批判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学说。他集中于罗马天主教徒(katholik)的虔诚信仰与科学间的调和,而提出灵性、精神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在进化过程中它起着伟大的第一因素(即神)的作用。
-
小进化
小进化microevolution是大进化的对应词R.Goldschmidt(1940)把由普通基因突变积累而产生的种内分歧称为小进化。小进化的代表产物是地方性变种(品种),但Goldschmidt认为它并不是达尔文所谓的端始种(in-cipientspecies)。
-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许多动物类型的总体,是在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物的种或其他分类类群,最初是从一个地点发生的,然后由发生地点逐渐向四周扩展分布。
-
达尔文理论
达尔文理论通常是指达尔文学说中的进化因素理论。达尔文认为,微小的变异累积可形成变种,而其中某些可成为起始种发展为新种,进一步由于性状分歧而发展成若干不同的种,再进一步可形成属和科。此外,达尔文还指出,“生物界避忌自体受精”,异体受精在生物中是具有比较普遍性的,自体受精可引起生物退比。
-
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主义一词有时仅狭义地指达尔文学说;有时则是指针对特殊创造论而提出的生物进化论的达尔文的整个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进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