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舌指南
《辨舌指南》舌诊著作。曹炳章撰于1920年。书分五编,首编(卷一)为辨舌总论: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三编(卷三)为辨舌证治,介绍诸家察舌辨证之法及舌病治法;四编(卷四-五)为辨舌各论,介绍各种舌苔的病理和所主病证。五编(卷五)为杂论方案,选辑诸家辨舌论述及有关察舌辨症的医案,末附辨舌证治要方。
-
白厚干苔舌
白厚干苔舌指舌苔白厚而干燥的舌象。为脾胃热滞或邪在少阳之证(见《辨舌指南》)。
-
黄胀舌
黄胀舌病状名。指舌苔黄,舌体肿大。多为湿热病证。《辨舌指南》:“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宜清湿火化毒;白腻黄腻者,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宜蠲痰化浊;舌黄胀大满口者,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
-
光剥苔
光剥苔指原有舌苔突然剥脱的舌象。即光剥舌。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气渐绝也,病多凶危。”
-
剥苔
剥苔又称舌剥,指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脱,剥落处光滑无苔,暴露出舌质颜色的舌象。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舌光绛,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辨舌指南》:“舌苔忽剥蚀而糙干为阴虚,剥蚀边仍有腻苔为痰湿。”阴虚者宜滋养肝肾;痰湿所致当化湿祛痰;虫积者宜驱虫消积。
-
舌光
舌光又称镜面舌,是指舌苔完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的舌象。舌光即舌面如镜。多因阴液耗伤所致,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证。《辨舌指南》:“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
白干苔满黑刺舌
白干苔满黑刺舌指舌苔白而干,满布黑芒刺的舌象。应辨寒热真假。《辨舌指南》:“白苔黑刺满舌者,如刮之黑刺即净,光润不干,渴不多饮,在杂病为真寒假热。若刺刮之不净,干燥粗涩,乃表经皆热极,传入阳明里证。”当结合因证予以治疗。
-
灰黑干苔裂纹舌
灰黑干苔裂纹舌为舌象。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脏腑热盛,热邪结实,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为治(见《辨舌指南》)。
-
舌胀
舌胀即舌肿。舌肿又名舌胀、舌胀大。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瘀血滞于舌间所致。《辨舌指南》:“舌赤肿大满口者,心胃之热也;舌赤肿满不得息者,心经热甚而血壅也。”若暴肿者,又名翣舌。首先以皂矾煅透为末,再撬开牙关,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内服宜清心泻火,如黄连解毒汤、牛黄承气汤等。
-
舌胖
舌胖即胖舌。胖舌指舌体稍胖大,色淡而嫩,舌边有齿痕,多属脾虚。舌色深红而肿大满口,是心脾二经有热。舌肿为病证名。又名舌胀、舌胀大。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瘀血滞于舌间所致。首先以皂矾煅透为末,再撬开牙关,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内服宜清心泻火,如黄连解毒汤、牛黄承气汤等。
-
舌上起瓣
舌上起瓣指舌苔隆起成瓣状。多呈黑色,亦有黄腻瓣或焦黄瓣者。瓣少,病较轻;瓣多,则病重。多由脏腑实火熏蒸所致。可见于湿温、瘟疫等病(见《辨舌指南》)。
-
舌胀大
舌胀大为舌象。舌体肿胀而增大。见《诸病源候论》卷四:“若心脾有热,故令舌肿。”又名舌胀、舌胀大。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瘀血滞于舌间所致。舌赤肿满不得息者,心经热甚而血壅也。”首先以皂矾煅透为末,再撬开牙关,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内服宜清心泻火,如黄连解毒汤、牛黄承气汤等。
-
舌神
舌神为舌诊内容之一。指舌的神气。舌神有无标志人体正邪盛衰。表现在舌质的荣枯,荣是红润鲜明,活动灵敏,表示津液足,生机好;曹炳章《辨舌指南》:“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
舌面如镜
舌面如镜为舌象。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多因阴液耗伤所致,见于肝肾真阴亏损的病证。《辨舌指南》:“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亦肾水亏极也。”
-
舌尖
概述:舌尖(tongueapex)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心主神明,心经健旺,则舌能辨五味,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尖与疾病的关系: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
光剥舌
光剥舌指舌苔突然消失,如剥脱样的舌象。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辨舌指南》:“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气渐绝也,病多凶危。”
-
舌剥
剥苔又称舌剥,指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脱,剥落处光滑无苔,暴露出舌质颜色的舌象。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舌光绛,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辨舌指南》:“舌苔忽剥蚀而糙干为阴虚,剥蚀边仍有腻苔为痰湿。”阴虚者宜滋养肝肾;痰湿所致当化湿祛痰;虫积者宜驱虫消积。
-
舌苔薄
舌苔薄为舌象。薄白主表,或偏于正虚;由薄变厚,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舌淡红、薄白苔,见于健康人或风寒表证,舌淡白而苔薄白,主阳虚,气血两虚等。《辨舌指南》:“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
-
舌苔厚
舌苔厚为舌象。一般表示里有积滞、痰饮、湿浊。淡红舌白腻苔,为痰饮、湿浊、食滞;淡红舌白厚堆积如粉苔,可见于温疫初起或有内痈;舌红苔黄腻,气分湿热;舌红苔黄厚而干,邪热深入,里实已成(见《辨舌指南》)。
-
曹炳章
曹炳章(1877-1956年)近代医家。广搜医籍,精研之,术益精。曾任《绍兴医药月报》编辑,创办《药学卫生报》,开设和剂药局。于中医古籍之保存,作出贡献,精选古医籍365种,编成《中国医学大成》,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等十三类。著述甚多,除《霍乱寒热辨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外,尚有遗稿22种。
-
白苔黑根舌
白苔黑根舌为白苔而舌根黑苔的舌象,宜辨别寒热真假。《辨舌指南》:“若黑根无积腻,白苔薄滑,刮之即净,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热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加减;若黑根黏腻粗涩,干厚刮之不净,燥苔无津,口渴引饮,真热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