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痘疹全书
《痘疹全书》痘疹丛书。明·谈志远辑。包括万全《痘疹碎金赋》一卷,万全《痘疹心法》十二卷及《痘疹玉髓》二卷(撰人不详,又名《毓麟芝室玉髓摘要》,卷下又名《毓麟芝室痘疹玉髓图像注解》)。现存万历二年刻本、1610年彭瑞吾重刊本等。
-
博爱心鉴
《博爱心鉴》痘疹专著。又名《痘疹博爱心鉴》、《痘疹全书博爱心鉴》。此书专治痘疹,作者认为痘本于气血,治痘首先应扶正抑邪,其辨证治疗有顺、逆、险三法。治法以温补为主,并以保元汤为治痘的主方,虽别立一家之法,却不免失之偏执,而有悖治痘常规。现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及《痘疹大全八种》本。
-
李廷昰
李廷昰明清间医家(?其父李中立,亦谙医术,叔李中梓,为当时名家。李氏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等有交往,晚年与文人朱彝尊交善,并得其赠书多达数千卷,学问大增。曾校订贾所学《药品化义》,认为该书实“一世之指南”。有医著多种:《脉诀汇辨》十卷、《五运六气医案》一卷,《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
-
黄廉
黄廉明代医家。号铜壁山人。生平居里未详。辑《痘疹全书》(又名《秘传经验痘疹方》)十卷。据高武、日本丹波元胤考证,此书实为袭名医万全《痘疹心要》(1546年)之作,据为己有者。
-
丁凤
丁凤,明代医家。江浦(今属江苏),丁毅后裔,勤研痘科三十余年,以医名。撰有《医方集宜》及《兰阁秘方》,都是自己平时诊疗的宝贵经验,参考古人经义奥旨,结合其先祖所遗留之著作编撰而成。另又据黄廉所辑的《痘疹全书》进行修改,加入其三十余载对痘疹等证独特心得,改编成《痘疹玉函集》(1522)计六卷。
-
邓象晋
邓象晋清代文人兼医家。字迎接,号检庵,江西安仁县人。工诗画词赋,又旁通医药,常以药赈贫济世。著《生生心印》、《痘疹全书》,未见行世。
-
安胎如圣饮
处方条芩(实者)、白术、归身、砂仁(连壳炒,研)、枳壳、甘草、大腹皮(黑豆水煮3-5次)、陈皮、桑树上羊儿藤。功能主治孕妇痘热不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不二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处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杏仁(去皮、尖,研)各70个黄蜡40克砒霜(研,入瓷罐内,以赤石脂固缝,盐泥固济,烧通赤,候冷取出)48克白胶香(研细)12克黄丹(炒)75克乳香20克朱砂(研飞)15克木鳖子(烧焦)10个制法上合研匀,熔蜡和丸,如黄米大,每3克作120丸。赤痢,用甘草汤下;
-
白虎快斑汤
处方:官拣参、熟石膏、大麦冬、粉葛根、绿升麻、淡竹叶、生甘草。功能主治:痘值炎天暑月,误用盖覆,以致毒火郁遏,闭其腠理,不能起发。用法用量:水煎服。昏迷者,加辰砂末;小便赤者,加木通;大便坚者,加生石膏、粳米1撮为引,以米熟为度,热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补中化毒汤
处方:陈皮、白术、砂仁、神曲、甘草、山楂肉。功能主治:痘后伤食腹胀。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补中托里汤
别名:补中托里散处方:黄耆、人参、甘草、大力子、当归、连翘、官桂、青皮、木香。功能主治:中气不足,痘倒陷者。用法用量:补中托里散(《痘疹全书》卷下)。摘录:《片玉痘疹》卷十
-
蝉蜕散
功能主治:风热面赤,浑身壮热如火。附注:方中小酒,《医方类聚》引《良方》云:江西名小酒,江东名白酒,江淮、江北名水酒,大意不用法酒调此药也。《博济》卷三:方名:蝉蜕散别名:蝉壳散、蝉壳明目散、明目散组成:蝉蜕1两,地骨皮1两,宣连1两,菊花1两,白术1两,苍术1两,牡丹皮1两,草龙胆1两,甜瓜子半斤。
-
大补保命汤
别名:大补快斑汤处方:黄耆、人参、川芎、赤芍、地黄、当归梢、官桂、甘草、防风、连翘、荆芥、牛蒡子。功能主治:痘疹红活充肥,以指捺之欲破者。痘疮浮囊空壳如麸皮,中无水色。用法用量:大补快斑汤(《医部全录》卷四九一引《幼科全书》)。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大补化毒汤
处方:人参、白术、甘草、黄耆、桂、当归、赤芍。功能主治:痘色灰白,因于气血不足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大补汤
《痘疹全书》卷下:大补汤:处方:人参、黄耆、生地、甘草、当归、川芎、白芍、桂心、木香、青皮。《千金翼》卷六:方名:大补汤组成:当归3两,干地黄3两,半夏(洗去滑)3两,桂心3两,吴茱萸1升(一本无),人参2两,麦门冬(去心)2两,芎2两,干姜2两,甘草(炙)2两,白芷2两,芍药4两,大枣40枚(擘)。
-
大黄化毒汤
《痘疹全书》卷下:大黄化毒汤:处方:升麻、归尾、生地、桃仁、红花、枳壳、大黄、槟榔、麻子仁。功能主治:痘出之初,腹痛,大便燥结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下《种痘新书》卷十一:大黄化毒汤:处方:白芍2钱,厚朴1钱5分,陈皮7分,大黄1钱,枳壳1钱。主治:大便秘结,痘疮作痛。
-
当归解毒汤
处方:生地、归身、麻仁、紫草、大黄、枳壳、连翘。功能主治:痘疮里热太甚,大便秘结,不能收靥。用法用量:《种痘新书》,有牛子,无连翘。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当归凉血汤
别名:当归凉血饮处方:红花、地骨、生地、酒芩、牛蒡、人参、当归、黄耆、连翘、甘草。功能主治:痘疮抓破,破而出血者。用法用量:当归凉血饮(《片玉痘疹》卷十)。《治痘全书》有黄柏、无黄耆、酒芩、牛蒡。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导赤化毒汤
别名:导神化毒汤处方:木通、麦冬、甘草、辰砂(研,调)、灯心、栀子、酸枣仁(炒)。功能主治:痘疮已成浆,脓血绷急而胀痛者。用法用量:导神化毒汤(《片玉痘疹》卷九)。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导赤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二:导赤解毒汤:处方:木通、生地、麦冬、茯神、人参、甘草、山栀仁、石菖蒲。功能主治:痘收后邪热攻心,而心君不肯受邪,传于包络,昏睡连日不醒,口中妄语;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痘疹全书》卷上:组成:木通、防风、甘草、麦冬、连翘、升麻、赤芍、地骨皮、葛根、天花粉、生地黄。
-
调元内托散
处方:黄耆、人参、当归、桂枝、木香、青皮、赤芍、牛蒡(炒)、川芎。功能主治:痘疮若起发泡浆时,月事大来,其疮应起发而不起发,应泡浆而不泡浆,顶平形塌,或如灰白,或成黑陷。用法用量:水煎服。虚者,加熟附子。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防风解毒汤
摘录:《麻症集成》卷三《痘疹全书》卷下方之防风解毒汤:别名:防风败毒散组成:防风、薄荷、荆芥、石膏、知母、桔梗、甘草、牛蒡、连翘、木通、枳壳、淡竹叶。《赤水玄珠》有灯心,诸药各等分,水煎服。《痘科类编》卷三方之防风解毒汤:组成:防风1钱,地骨皮5分,生黄耆5分,白芍5分,荆芥穗5分,大力子5分。
-
甘露解毒汤
《痘疹全书》卷下:甘露解毒汤:处方:猪苓、泽泻、麦冬、地骨、木通、黄芩、甘草、官桂、连翘。功能主治:痘疹因夏月衣被太厚,热气熏蒸不能靥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下《种痘新书》卷八:组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木通、麦冬、地骨皮、连翘、官桂、香薷。
-
桂枝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桂枝解毒汤:处方:官桂、赤芍、大力子、防风、蝉蜕。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大寒寒气郁遏而痘难收靥者。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痘疹全书》卷下:方名:桂枝解毒汤组成:桂枝、麻黄(酒炒)、赤芍、防风、荆芥、羌活、甘草、桔梗、人参、川芎、牛蒡、生姜。斑疹湿邪内热,头痛咽干。
-
黄连安神丸
处方:黄连2钱,当归2钱,龙胆草2钱,石菖蒲1钱5分,全蝎7个,茯神1钱5分。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杵,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功能主治:浑身壮热,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不宁。用法用量:灯草汤下。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回阳化毒汤
别名:回灵化毒汤处方:人参、官桂、茯苓、白术、附子(制)、甘草。功能主治:痘疹阴燥,曾吐泻,脉沉弱,手足宜冷而反热,阴极似阳。用法用量:回灵化毒汤(《痘疹全书》卷下)。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上
-
加减参苏饮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加减参苏饮:处方:陈皮、半夏、甘草、茯苓、紫苏、葛根、前胡、桔梗。功能主治:风寒壮热,痰嗽,身痛,头疼。《医林绳墨大全》卷四:组成:人参5分(虚甚者,加至1钱),苏叶1钱,干葛1钱,去白陈皮5分,制半夏5分,白茯苓6分,甘草3分,香附5分,白芷5分,小川芎5分,防风5分。用法用量:水煎服。
-
加减调中汤
《医学入门》卷四:加减调中汤:处方:白芍4.5克茯苓白术各2.4克麦门冬1.2克生地1.5克陈皮0.9克桔梗乌梅甘草各0.6克功能主治:治冬温及春月暴暖,烦躁,眠食不安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医学入门》卷四《痘疹全书》卷下:加减调中汤:处方:人参、白术、黄耆、炙甘草、木香、官桂、白茯苓、陈皮、半夏、生姜。
-
加味连翘升麻汤
处方:连翘(去心,酒洗)、升麻(切,酒洗)、葛根(切)、桔梗(泔浸)、赤芍草梢、酒芩、酒栀子、木通(酒洗)、牛蒡(酒淘,炒,研)、白滑石(暑用)、麦冬(去心)。功能主治:痘疮热太甚者,毒未发尽。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加味连芩升麻汤。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加味鼠粘子汤
处方:桔梗、牛蒡子(炒)、射干、防风、甘草(炙)、荆芥、陈皮(去白)、连乔、山豆根。功能主治:痘疹,喉中有疮作痛闭塞,饮食时哽塞而呕。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细分呷之。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加味五皮汤
《万氏女科》卷三:加味五皮汤:处方:桑白皮、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汉防己、枳壳(炒)、猪苓、炙草。功能主治:产后虚肿,腠理不密,调理失宜,外受风湿,面目虚浮,四肢肿者。摘录:《万氏女科》卷二《痘疹全书》卷下:组成:羌活、五加皮、苍术、桂技、木通、防风、猪苓、桑白皮、甘草、生姜皮、灯草。
-
建中托里汤
《痘疹全书》卷上:建中托里汤:别名:建中托里散处方:黄耆、官桂、白芍、人参、白术、甘草、升麻(酒炒)。功能主治:痘疹泄泻腹痛。摘录:《痘疹全书》卷上《幼幼集成》卷五:方名:建中托里汤组成:人参、炙甘草、绿升麻、粉干葛、白云苓、陈枳壳、芽桔梗、小川芎、北柴胡、川独活。主治:痘初热,因泄泻而腹痛。
-
宽中快斑汤
处方:陈皮、半夏、白术、枳实、木香、神曲、砂仁、黄连(姜炒)、甘草、厚朴、青皮、连翘、山楂肉。功能主治:痘疹起发,内伤饮食,腹中饱闷或痛,中气郁遏,致痘疹不能透发者。用法用量:上加生姜作引,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凉肝散
《银海精微》卷上:凉肝散:处方:草决明、天花粉、甘草、赤芍药、绿豆皮、谷精草。摘录:《银海精微》卷上《眼科全书》卷三:凉肝散:处方:当归、赤芍、龙胆草、羌活、细辛、玄参、草决明、防风、荆芥、薄荷、川芎、青葙子、蒺藜、木贼。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温服。主赤眼肿痛。兼服牛黄丸。加减:肝热,加淡竹叶;
-
凉血地黄丸
处方:升麻、白芍药(桂炒)、生地黄、条黄芩(酒炒)、连翘、当归梢、牛蒡子(炒)、红花、甘草、通草、黄连(酒炒)。功能主治:痘疮发热之时,经水适来。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
凉血芍药汤
处方:白芍(酒炒)、归梢、牛地黄、酒红花、地骨皮。功能主治:痘疮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麻黄解表汤
别名:麻黄葛根汤、麻黄解毒汤处方:麻黄(去根节,用蜜酒炒)、羌活、升麻、葛根、防风、荆芥、牛蒡(炒)、蝉蜕、甘草、桔梗。功能主治:冬月严寒,外感风寒,其疮痘为外邪所遏而不易出者。用法用量:麻黄葛根汤(《痘科金镜赋集解》卷三)、麻黄解毒汤(《痘科金镜赋集解》卷六)。摘录:《痘疹全书》卷上
-
茅花汤
《外台秘要》卷二引《小品方》:茅花汤:处方:茅花一大把功能主治:治伤寒鼻衄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鼻出血不止。附注:茅根汤(《伤寒大白》卷二)、茅花散(《不居集》上集卷十四)。《种痘新书》卷十一:方名:茅花汤组成:茅花、归尾、丹皮、生地、甘草、玄参、百草霜。主治:衄血。
-
门冬清肺饮
附注:门冬清肺汤(《痘疹心法》卷二十)、麦门冬清肺汤(《痘疹全书》卷下)、麦冬清肺饮(《赤水玄珠》卷二十八)《广嗣纪要》方之门冬清肺饮:方名:门冬清肺饮组成:大冬1钱,麦冬1钱,桑白皮5分(蜜炙),杏仁5分(去皮尖),黄芩5分,五味子5分,阿胶5分,桔梗5分,甘草5分,苏叶5分,乌梅肉半个。
-
益荣汤
处方:当归(去芦,酒浸)黄耆(去芦)小草酸枣仁(炒,去壳)柏子仁(炒)麦门冬(去心)茯神(去木)白芍药紫石英(细研)各30克木香(不见火)人参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哎咀。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养荣汤(《赤水玄珠》卷二十八)、养血益荣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主治:产后恶露不断。
-
木香快斑汤
《万氏家抄方》卷六:别名:木香快斑散组成:人参、黄耆、木香、桂心、诃子肉、青皮、甘草(炙)、归尾、白术、陈皮、茯苓、生姜。主治:痘疹泄泻,其疮由灰白而变黑陷倒靥。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木香快斑散(《片玉痘疹》卷八)。主治:痘疮,毒火太甚,煎熬阴血,其血干枯,而变黑色。
-
灭痕散
《痘疹全书》卷下:组成:密陀僧、乳汁。主治:痘疮瘢痕,肉凸凹紫黑。用法用量:以乳汁调涂疮上。其瘢平白,黑色自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四物化毒汤
《痘疹全书》卷下:组成:归身、川芎、生地、甘草、白芍、麦冬、牛蒡、官桂、木通。主治:痘疮血不足,起发之后,窠囊浮肿,中含清水,如水泡之状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物快斑汤
《痘疹全书》卷上:组成:川芎、赤芍、当归、生地、升麻、葛根、荆芥、牛蒡、连翘、紫草、地骨。功效:退火凉血。主治:火盛而血不足,痘疮出而虽红鲜,反干燥而不充肥者。用法用量:水煎,和烧过人粪服。
-
四圣化霉汤
《痘疹全书》卷下:组成:木通、归尾、赤芍、官桂、防风。主治:痘疮至成浆时,其人清爽,瘙痒不住,视其形体壮实,曾无吐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圣解毒汤
《痘疹全书》卷上:组成:紫草、木通、枳壳、黄耆、桂枝、大黄(酒炒)。主治:痘疮发热,及养浆而作痒者;及能饮食而大便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苓新加汤
《痘疹全书》卷上:组成:猪苓、泽泻、赤茯苓、木通、滑石、灯心、连翘、甘草梢、淡竹叶。主治:痘疮起发之后,小水赤少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方中赤茯苓,《片玉痘疹》作赤芍。
-
宁神化毒汤
《痘疹全书》卷下:组成:人参、归身、生地、麦冬、木通、赤芍、石菖蒲、山栀子、灯心。主治:痘疹成浆后,脓血过多,心虚神无所主,口中谵语。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
生津地黄汤
《万氏家抄方》卷六:组成:天花粉、生地、知母、麦冬(去心)、甘草。主治:痘疹,内实作热,大便坚实而渴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痘疹全书》本方用法:竹叶引,水煎服。
-
人参麦门冬汤
《杏苑》卷五:组成:人参1钱,麦门冬1钱,小麦1钱,白茯苓1钱,淡竹茹栗大1团,半夏8分,甘草(炙)5分。主治:心虚烦闷,内热不解。加生姜5片,水煎熟,空心服。《痘疹全书》卷上:组成:人参、黄芩、麦冬、葛根、甘草、白术。主治:痘已出,或收靥,或起发,一向渴而不止者。用法用量:水煎,和竹沥,乳汁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