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名医方论
《古今名医方论》为方书。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现存多种精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铅印本。
-
更衣丸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更衣丸:别名:朱砂芦荟丸(《医略六书》卷十八)。备注:方中芦荟苦寒,泻下通便,兼清肝火,朱砂甘寒生津,宁心安神。因芦荟气味秽恶,故用好酒少许以辟秽和胃。各家论述:芦荟,木之脂也,味苦性寒,阳明、厥阴药也,专能泄热降火,润燥通肠,而以麦冬之寒滑多脂者助之,其便有不立通者乎?
-
方论
方论一般论述的主要内容为方剂的组方法度、药物性能、治疗机制、主治病证等。《古今名医方论·凡例》:“是编非但论其方之因,方之用,详其药性,君臣法制,命名之义而已,必论其内外新久之殊,寒热虚实之机,更引诸方而类比之,又推本方而互通之。”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
-
罗美
罗美清代医家。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又辑录元、明、清诸名家医论、治验,而成《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分医论集、脉要集、病能集,纲目清晰,尤推重薛立斋、张景岳。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并见。
-
防风黄耆汤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引柯韵伯方:防风黄耆汤:处方:防风、黄耆等分。摘录:《古今名医方论》卷二引柯韵伯方方出《奇效良方》卷三十九,名见《医统》卷五十九:组成:防风半两,蛇床子1两,黄耆1两,木通2两,荆芥2两,莽草2两。
-
参胡三白汤
《伤寒全生集》卷四:参胡三白汤:处方:人参、白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功能主治:伤寒过经不解,人弱脉虚,不可下者。阴火动,加黄柏、知母;心烦口苦,痞满,加枳实、黄连;白芍滋厥明之血,茯苓清少阴之水,生姜助柴胡散表邪,大枣助人参补元气。霍乱虚烦。用法用量:加大枣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
正凤髓丹
《元戎》卷十:别名:封髓丹、凤髓丹组成:黄柏(炒)2两,缩砂1两,甘草半两。功效:泻相火,益肾水。主治:心火太盛,阳狂不已;制备方法: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古今名医方论》:方用黄柏为君以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肃,则龙火不至于奋扬,水火交摄,精安其位;此有取于封髓之意也。
-
稀涎千缗汤
处方:半夏(大者)14枚猪牙皂角(炙)1锭甘草3克白矾6克功能主治:涌吐痰浊。治风痰不下,喉中声如牵锯,或中湿肿满。摘录:《医宗金鉴》卷二十六《古今名医方论》卷二:方名:稀涎千缗汤别名:稀涎汤组成:半夏(大者)14枚,猪牙皂角1挺(炙),甘草1钱,白矾2钱。用法用量:用生姜自然汁少许冲温水1盏,调末1钱灌之。
-
香砂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2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化痰降逆。摘录:《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口齿类要》:方名:香砂六君子汤别名:参砂和胃散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主治:气虚痰食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