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淫疮
出《金匮要略方论》。浸淫疮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浸淫疮的病因病机:由心火脾湿,凝滞不散,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成。浸淫疮的症状: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浸淫成片,甚者身热。浸淫疮的治疗:浸淫疮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可内服升麻消毒饮或消风散。外用黄连粉或青蛤散敷之。详见湿疮条。
-
风毒证
风毒证为病证名。或起●瘰风团;参见隐疹、浸淫疮:隐疹又名风瘙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疹色淡白、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者,属风寒;风热者,内服消风散;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浸淫成片,甚者身热。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外用黄连粉或青蛤散敷之。
-
瓣蕊唐松草
《*辞典》:瓣蕊唐松草:出处:《河北中药手册》拼音名:B nRuǐT nɡSōnɡCǎo别名:花唐松草、马尾黄连、肾叶唐松草(《河北中药手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瘦果卵形,长4~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和林缘草地中,分布四川、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安徽、山西、河北、内蒙古和东北等地。
-
湿疮·脾虚湿困证
定义:湿疮·脾虚湿困证(eczema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dampness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蕴于肌肤,以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散在丘疹、丘疱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舌苔白或腻,脉弦缓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治法:湿疮·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利湿。
-
湿疮·湿热浸淫证
定义:湿疮·湿热浸淫证(eczemawithdampness-heatinundationpattern)是指湿热浸淫肌肤,以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丘疱疹密集,瘙痒无休,抓破后渗液流汁,伴身热不扬、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或数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为湿热之象。发于手部者,称瘑疮;
-
脐疮
又称脐中生疮。脐疮的症状:脐疮是在脐湿的基础上,皮肤破损,再感毒邪,壅于脐部,郁而不散,出现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同时可见发热,烦躁,唇红口干。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
-
湿疮·风热蕴肤证
定义:湿疮·风热蕴肤证(eczemawithpatternofwind-heatamassinginskin)是指风热蕴肤,以红色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泛发全身,瘙痒剧烈,舌质红,苔舌薄黄,脉浮数或弦数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发于手部者,称瘑疮;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
苦瓠散
《千金》卷二十二(注文)引《古今录验》:苦瓠散:处方:苦瓠1两,蛇蜕皮半两,蜂房半两,梁上尘1合。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浸淫疮。用法用量:以粉为粥和,敷纸上,贴之3日。
-
燥湿丹
处方:蛇床子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浸淫疮。用法用量:干掺患处。摘录:《青囊秘传》
-
鸡冠血涂方
处方:鸡冠血。功能主治:卒得浸淫疮;蜈蚣咬伤。用法用量:敷患处。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
金匮要略方论
东汉·张机撰。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魏晋时经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所述病证包括内伤杂病方面有: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等40多种病证;外科方面有痈肿、肠痈、刀斧伤、浸淫疮等病证;此外还记述了急救卒死、脏腑经络病脉及饮食禁忌等。
-
白连散
处方:白矾(枯)1两,乌贼鱼骨1两,黄连1两,龙骨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聍耳,出脓汁,浸淫疮。用法用量:《青囊秘传》:外用。摘录:《卫生宝鉴》卷十
-
敷药瞿麦散
处方:瞿麦。制法:上药炒令黄色,为末。功能主治:一切眼疾肿痛;浸淫疮等。用法用量:用鹅涎调,逐时涂眦头。摘录:《得效》卷十六
-
苦楝敷方
别名:苦楝散、苦楝膏处方:苦楝皮若枝。功能主治:浸淫疮,并小儿秃疮,诸恶疮。用法用量:苦楝散(《直指》卷二十四)、苦楝膏(《普济方》卷四十八)。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苦楝皮烧灰,兼走肝脾,专治湿化生虫,与《金匮》黄连粉异治同功。摘录:方出《千金》卷二十二,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
水沉膏
《普济方》卷二七四:组成:乳香2钱,轻粉2钱,白蔹2钱,赤蔹2钱,雄黄半钱,白及1钱,黄丹1钱,乌鱼骨1钱。先用热绢子放在水上,浸少时取出,量疮大小,调药摊于绢子上。主治:疔疮,时毒暑疖。用药禁忌:如用膏,不可用生肌药。《准绳 疡医》卷二:组成:白果根(新鲜生者佳)。制备方法:上药以米醋磨浓,澄脚。
-
牛屎汁涂方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组成:牛屎(新者绞汁)。功效:浸淫疮。用法用量:上1味,敷之;或取干者,烧烟熏之。
-
皮脂散
《中国医学大辞典》引马氏方:组成:青黛(飞)2钱,黄柏2钱,熟石膏2两,烟膏2两4钱。主治:浸淫疮,黄水湿毒,蔓延成片,久而不愈。用法用量:麻油调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戎盐散
功能主治:《类证治裁》卷八方之戎盐散主治青瘕。瘕聚在左右胁背膂上,与肩膊腰下挛急,两足肿,面目黄,大小便难,其侯月水不通,或不复禁,状若崩中。《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医方妙选》方之戎盐散:组成:戎盐1两,附子1枚,雄黄半两(细研,水飞)。附注:戎盐涂敷方(《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
松香散
《易简方便》卷五:方名:松香散组成:老松香2两(炒),黄丹1两(微炒),铅粉5钱(炒,净,勿留铅气),真青黛1两,白矾2两(入头发少许,同烧,以拈为度)。用药禁忌:忌水洗,及食发气诸物。主治:风头旋,肩背拘急,肢节疼痛,鼻塞耳鸣,面赤咽干,心忪痰逆,眼见黑花,当风泪出。
-
香瓣散
《普济方》卷四○八:方名:香瓣散组成:荆芥1两半,小枣儿10个(2味先烧存性),羖羝羊须1两(烧灰存性),枯白矾2钱半(另研细)。主治:香瓣疮,又名月耳疮、浸淫疮。用法用量:每用少许,香油调搽。重者不过3次,立效。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散,再入轻粉1钱半,调研匀。
-
中医皮肤科学
皮肤病是指肉眼能够察觉到的、出现在皮肤上的各种颜色、形态和感觉异常的疾病,包括生物源性皮肤病(疥疮、麻风、浸淫疮、疣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漆疮等)、职业性皮肤病(手足皲裂疮、水渍疮等)和其他类皮肤病(翻花疮、白癜风、瘙痒病、痤疮、斑秃、酒渣鼻等)。中医皮肤科学的近著有赵炳南的《简明皮科病学》等。
-
眉恋疮
定义:眉恋疮(eyebroweczema)为病名,是指发生于眉棱部位的湿疮。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