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隐庵
张隐庵即张志聪。张志聪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医道,通针灸。曾集注《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等书;并撰《针灸秘传》,书佚。
-
伤寒论集注
清·张隐庵注释,高世栻纂集:《伤寒论集注》为书名。书成于1683年。首列六经正文,次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次痉湿暍汗吐下后,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徐氏选取成无己、庞安时、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周禹载、魏荔彤等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以诠释《伤寒论》原文。
-
井荥
井荥为五输穴名。指五输穴中的井穴和荥穴。见《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张隐庵注:“夫井,木也,木生于水,故取井木以下阴气,易使其发生而上逆也;荥,火也,故取荥穴以实阳气,乃助其伏藏也。盖冬令闭藏,以奉春生之气,故冬取井荥。”
-
伤寒论浅注
《伤寒论浅注》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但删去了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赞扬二张的标本中气说,认为二张“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
暴厥耳聋
暴厥耳聋病名。系指卒然发生厥证而耳聋的病证。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通评虚实论》:“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寒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处方用药。
-
孙脉
孙脉即孙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卫气通过孙脉(络)散布全身。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
-
孙
指络脉的分支。亦称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写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张隐庵注:“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
-
术数
概述:术数:1.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蹻、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张隐庵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方术气数·术数:术数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经血之海
经血之海指冲脉、任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张隐庵注:“冲脉任脉,奇经脉也。二脉并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
-
平气
概述:平气:1.正常的气候;2.运气学说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凡岁运太过而被司天之气所抑制,或岁运不及而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平气。如戊辰年,岁运为火运太过,但受司天的太阳寒水之气所克制,故该年为平气之年。
-
伤寒论章句方解
《伤寒论章句方解》为伤寒著作。清·陈恭溥编撰。故于《伤寒论》注本中以章句明晰的《伤寒论直解》(张锡驹撰)和颇能阐发精义的《伤寒论集注》(张隐庵编)为基础,予以分章节、句读,逐一注释,阐以己见,内容比较简明。后有伤寒方剂汇解,不以六经分类,恐读者泥于六经,使《伤寒论》方用之不广。末附伤寒刺灸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