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高学山
高学山清初医家。字汉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通医术,擅长伤寒杂病,于仲景之学颇多发明。研究并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撰有《伤寒尚论辨似》、《金匮要略注》(后改名为《高注金匮要略》)等书。
-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金匮著作。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页,近人王邈迖为之增补校订,于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伤寒尚论辨似
《伤寒尚论辨似》为伤寒著作。清·高学山撰。作者认为喻嘉言《尚论篇》各条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高氏认为“伤寒诊法,惟以形、症、声、色,合之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之十脉以为印证,便可得其大概”(见凡例)。原系抄本,建国后出版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