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毒下血
脏毒下血病证名。见《儒门事亲》卷四。又称脏毒便血。《证治要诀·肠风脏毒》:“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浊而暗者为脏毒。”由肠胃湿热郁滞引起,主要症状为大便下血,污浊色暗,胃纳不振,身体疲乏,苔黄腻,脉濡数等。治宜清化湿热,初起用调胃承气汤加当归,次用芍药柏皮丸、黄连解毒丸。久不愈者,用防风黄芩丸。
-
地柏枝
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地柏枝:地柏枝为中药名,出自清·刘士季《草木便方》。②治外伤出血,研末撒;蜀中九月。茎禾秆色或基部稍带红色,高10-40cm,径1.5-2mm,下部不分枝,疏生钻状三角形叶,贴伏于上,上部分枝羽状,全角呈卵状三角形。痔疮出血;湿热黄疸;4.《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
-
八宝汤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八宝汤: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连翘、槐花各一钱五分,细辛、甘草各四分。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服。功能主治:治脏毒下血,便后下血(即远血)。《医方类聚》卷二一九引《仙传济阴方》之八宝汤:处方:当归1两,大黄半两,枳壳3钱,赤芍3钱,木香3钱。功能主治:妇人下痢赤白,腹痛。
-
加味脏连丸
《重订通俗伤寒论》引胡在兹方:加味脏连丸:处方:川连5两,苦参3两,生川军2两,圆皂角仁1两5钱,白芷1两5钱,光桃仁1两。制法:各为细末,取猪大肠洗净,纳入肠中,酒、水各半,煮烂捣研,和入百草霜1两,红曲3两,共捣为丸。功能主治:饮酒食炙,热毒下坠,为肠风脏毒,痔漏下血。
-
木耳豆腐煎
《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大黑木耳5钱,生豆腐4两,食盐1钱。功效:清涤肠浊。主治:膏粱积热,胃气不健,酒酪聚湿而为脏毒下血,下血色如烟尘,沉晦瘀浊,便溏不畅,肢体倦怠。用法用量:煎汤,送下加味脏连丸,早、晚空腹服。
-
清肠解毒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清肠解毒汤组成:焦山栀3钱,银花炭2钱,青子芩2钱,连翘2钱,赤芍2钱,川连1钱,川柏1钱,川生军1钱,焦枳壳1钱,煨防风1钱。主治:膏粱积热,酒酿聚湿,而为脏毒下血,血色如烟尘,沉晦瘀浊,便清不畅,胃气不健,肢体倦怠。
-
石柏
概述:石柏为中药名,出自《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记载的地柏枝之别名。别名:岩柏草、石柏、百叶草、黄疸卷柏、孔雀毛。来源及产地: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Hieron.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化学成分:本品含异茴芹香豆素、β-谷甾醇、棕榈酸、硬脂酸等。
-
百叶草
概述:百叶草为中药名,出自《广西本草选编》,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记载的地柏枝之别名。别名:岩柏草、石柏、百叶草、黄疸卷柏、孔雀毛。来源及产地: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Hieron.的全草。功能主治:功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化学成分:本品含异茴芹香豆素、β-谷甾醇、棕榈酸、硬脂酸等。
-
百药散
处方:川百药煎不以多少(1半生用,1半炒令黄)。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脏毒下血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
柏灰散
处方:侧柏叶(取法,春东、夏南、秋西、冬北,煅灰存性)。功能主治:脏毒下血,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滚汤调下。摘录:《玉案》卷四
-
苍地丸
处方:苍术陈皮各90克黄柏黄连各45克连翘黄芩各30克制法:上药研末,用生地180克,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主脏毒下血。用法用量:每用50~70丸,白汤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酒蒸黄连丸
《活人书》卷十八:酒蒸黄连丸:别名:酒煮黄连丸、酒连丸、黄龙丸、小黄龙丸、独连丸处方:黄连4两(以无灰好酒浸面上约1寸,以重汤熬干)。酒痔下血。呕吐恶心,伤酒过多,脏毒下血,大便泄泻。伤于酒,每晨起必泻,身热下痢鲜血,烦渴多渴,或伤热物过度。一切热泻。嘈杂吞酸,噎膈反胃,吐酸、干呕、胃痛、挟虫者。
-
芍药柏皮丸
上药为末,水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宜明论方》卷十方之芍药柏皮丸主治脏毒下血,及湿热痢疾。用药禁忌:忌油腻脂肥、发热等物。功能主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之芍药柏皮丸主治大肠泻,溲而便脓血,发于春分至立秋者。《医方类聚》卷一四○引《医林方》之芍药柏皮丸:组成:白芍药、黄柏、当归各等分。
-
蒜连丸
处方:黄连(晒干,为末)独头蒜1颗(煨热,取肉,研细)制法:上入米醋少许,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晒干。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六《直指》卷二十六:方名:蒜连丸组成:黄连(晒干,为末)、独头蒜1颗(煨熟,取肉研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独头大蒜湿纸裹煨熟,研烂,搜黄连为丸,如梧桐子大。
-
白炭
出处:《纲目》拼音名:B iT n别名:火炭(《千金方》),无纹炭(《圣济总录》),木炭(《普济方》),焊炭(《经验方》)。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阴囊湿疹,烫伤。又解水银、轻粉毒。(《圣济总录》)②治白癞头疮:白炭不拘多少,烧令通红,先用盆盛百沸汤,以炽炭投之,却漉令净,将此灰汤侯通手洗疮。
-
四物合小乌沉汤
《保命歌括》卷八:组成:乌药1两,香附(醋制)2两,甘草2钱半。主治:脏毒下血。用法用量:每服1钱,煎四物汤调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如圣饼
《保婴撮要》卷十二:组成:乳香、没药、木香、血竭、当归各等分,麝香减半。主治:流注及一切疮疡不能消散,或溃而不敛。《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密陀僧5钱,诃子(大者)8个(火煨,去核),硫黄3钱,轻粉2钱,石燕1对(洗净,烧红,酒淬)。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龙眼大,捏作饼。主治:痔瘘及脏毒下血。
-
杏丹
《普济方》卷三十八引《十便良方》:组成:杏仁49粒(去皮尖双仁),蜡1两。主治:脏毒下血。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药入臼中熟杵,自然汁可以为丸。用药禁忌:忌鱼腥。
-
枳壳剂芥散
《普济方》卷二九七:方名:枳壳剂芥散组成:荆芥、防风、栝楼、木通、当归、皂角刺、甘草、陈皮、茯苓、枳壳各等分。主治:肠风痔漏,并脏毒下血,脱肛疼痛。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1盏,煎至7分,和滓空心温服。后用淋洗药:甘松、风眼草、蒴藋(用根叶茎全)、华葱各等分,为粗末。制备方法:上为末。
-
孔雀毛
概述:孔雀毛为中药名,出自《江西草药》,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记载的地柏枝之别名。别名:岩柏草、石柏、百叶草、黄疸卷柏、孔雀毛。来源及产地: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Hieron.的全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化学成分:本品含异茴芹香豆素、β-谷甾醇、棕榈酸、硬脂酸等。
-
乌紫金丸
《魏氏家藏方》卷七:方名:乌紫金丸组成:肉豆蔻1两(刷去灰土,拣最大者,每只钻窍,入丁香7粒在内,用醋纸裹煨,十分油出尽为度),罂粟壳(去顶蒂瓤极净,切片,用好酸醋浸1宿,炒干秤)半两,滴乳香2钱半(别研)。痢,用生姜汤送下;肠风脏毒下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汤泡乌梅肉研烂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