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为穴位分类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
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全图与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总图6幅为立体透视彩图,分别以皮肤、骨骼、内脏、肌肉、血管、神经为背景,以不同彩点与线段描绘十四经穴361名,经外穴82名。文字解说,除针灸发展史略及基本理论外,重点阐述了相应各腧穴的穴名、编号、取法、主治、针灸法等。
-
程莘农
程莘农为现代著名针灸学专家。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认为针灸临证取穴的多少,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英文版)《针灸精义》《针灸精义》(英文版)《难经语译》等。
-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指在小儿推拿疗法中应用的不同于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穴位,为小儿推拿本身所特有。不仅有一般呈点状的穴位,而且还有呈线状(如“三关”、“六府”)和呈面状(如“腹”、“五指节”)的穴位。大多分布于头面和四肢,尤以两手部居多,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贯成经络系统。
-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景昌先生自成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在放血治疗方面特别擅长。但他并不排斥传统针灸理论与技术,经常鼓励弟子学习传统十四经针灸手法,临床时也常以十四经穴配董氏奇穴而发挥疗效。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倡导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
-
董景昌
原籍山东。在台湾传授家传针法,因为由他传授的穴位并不在传统十四经穴所记载的范围内,但有疗效,因此被称为董氏奇穴。董景昌先生自成一套独特的经络腧穴理论,在放血治疗方面特别擅长。但他并不排斥传统针灸理论与技术,经常鼓励弟子学习传统十四经针灸手法,临床时也常以十四经穴配董氏奇穴而发挥疗效。
-
邃穴
邃穴指经穴。至《针灸甲乙经》已有系统记载,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手阳明大肠经20,手少阳三焦经23,手太阳小肠经1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人体针灸经穴挂图
《人体针灸经穴挂图》为针灸图谱名。指标明人体经穴分布部位的挂图。2.以十四经穴为主的,有1948年赵尔康绘制的《人体十四经穴图象》;5.以标明穴位与经脉和解剖关系为主的,有沈白涛绘制,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取穴参考图》和广州军区后勤卫生部绘制,1970年出版的《经穴挂图》;
-
针灸经穴图考
《针灸经穴图考》为书名。黄竹斋编著。本书参考《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六十多种文献,搜集有关针灸学资料归纳而成。内容以十四经为纲,365穴及奇穴为目,考证穴位位置、主治、刺灸法等,还引用了不少针灸医案,内容较为丰富。本书以《类经图翼》一书为基础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予以补充、整理汇编。
-
经穴
即归属于十二经脉及奇经中任脉和督脉的腧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经各有1个经穴,即经渠(肺)、阳溪(大肠)、解溪(胃)、商丘(脾)、灵道(心)、阳谷(小肠)、昆仑(膀胱)、复溜(肾)、间使(心包)、支沟(三焦)、阳辅(胆)、中封(肝)。
-
邓尉山人
邓尉山人即李学川。李学川为清代针灸学家。字三源,别号邓尉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撰《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作,首次确定十四经穴数为361穴,为今所遵。
-
针灸全生
《针灸全生》为书名。又名《铜人明堂针灸》。清·萧福安(学正道人)撰。成书于道光四年(1824年)。书中首载全身经穴及十四经穴图解、歌诀;《针灸全生》又名《同人针灸》。清·肖福庵撰。刊于1831年。首为周身经穴及十四经经穴图解歌诀,其次为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
-
按摩推拿
按摩推拿是运用各种手法或动作于人体体表,将作用力传导于皮肤、肌肉、经穴,达到疏经活络、调整气血、增强抗病能力,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现统称推拿学。根据不同的操作手法和治疗范围,形成许多按摩法,如小儿推拿、正骨推拿、运动按摩、保健推拿、内功推拿等,如青少年的眼保健操即为自我保健推拿。
-
李学川
李学川为清代针灸学家。字三源,别号邓尉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撰《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作,首次确定十四经穴数为361穴,为今所遵。
-
阿是穴
阿是穴为经穴分类名称。以病痛局部或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作为穴位,直接进行针灸等刺激的一类腧穴。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同。孙思邈就给他服药、扎针,但治了将近半个月,病却不见好转,他想,除了针十四经穴,是不是可以另寻新穴呢?
-
本草分经
《本草分经》为药物学著作。清·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类便览(依据草类、木类等药物分类法排列的药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药的别名),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
-
针灸十四经穴治疗诀
《针灸十四经穴治疗诀》为书名。柯传灏撰。1958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歌诀形式介绍十四经穴在临床上的选配法则。文字通俗,尤宜初学者。
-
明堂经络图册
《明堂经络图册》为书名。清·康熙年间,画家黄谷依古代《明堂经脉图》用工笔技法彩绘而成。包括仰人、俯人及十四经穴图,共十六幅。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考正周身穴法歌
《考正周身穴法歌》为书名。清·廖润鸿撰。一卷。书中将十四经穴及一些经外奇穴编成五音歌诀,并加注释,便于初学者习诵。末附铜人图二张。现存清刊本(善成堂刊)。
-
本草权度
本书并非本草著作,实际上以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脉、因、证、治为主,然治病的圆机活法必由药物巧妙组合来实现,故名《本草权度》。书名本草,实际上以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脉、因、证、治为主,前有五脏虚实、脉法、脉体升降图、经络图、十四经穴等内容。编次不同于一般临床综合性医著,辨证颇多心得,治法亦较简要。
-
李三源
李三源即李学川。李学川为清代针灸学家。字三源,别号邓尉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撰《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作,首次确定十四经穴数为361穴,为今所遵。
-
廖润鸿
廖润鸿为清代针灸家。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四卷(即《针灸集成》)、《考正周身穴法歌》一卷。刊行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此书是廖氏在早传明亡名氏《针灸集成》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书中前二卷称《针灸集成》,后二卷称《经穴详集》。书中将十四经穴及一些经外奇穴编成五音歌诀,并加注释。书末附铜人图。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内经刺法
《内经刺法》为针灸著作。又名《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4.《考正穴法》2卷,分论十四经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
考正穴法
《考正穴法》为针灸著作。2卷,分论十四经穴。又名《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1923年出版石印本。
-
名医刺法
《名医刺法》为针灸著作。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4.《考正穴法》2卷,分论十四经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
针灸易学
《针灸易学》为书名。清·李守先撰。二卷。刊行于嘉庆三年(1798年)。卷上载“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针灸方法及要穴应用;卷下论述十四经穴及奇穴。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针灸传真
《针灸传真》为书名。孙秉彝、赵辑庵、王郁文合撰。内容包括针灸方法、常见病症针刺治疗和考正穴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②《名医刺法》二卷,为抄录各书中有关针灸的论述。③《内经刺法》二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④《考正穴法》二卷,分论十四经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
针灸三宇经
《针灸三宇经》为书名。魏永言著,吕正伦注。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三字诀形式介绍针灸方法、特效穴位、百症要穴配方、十四经穴分寸等,便于记诵。
-
针灸穴名解
《针灸穴名解》为书名。高式国著。1985年由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对十四经穴名作了详细的解释。
-
针灸穴位小词典
《针灸穴位小词典》为书名。袁承晏、周永华合编。1960年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按针灸穴位首字笔画多少为序,对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进行编排和介绍,便于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