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恬淡虚无
恬淡虚无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原为道家所尊奉的养生的根本途径,后被道教养生学说所袭用。中医养生学说也深受其影响,这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多处反映。
-
真气
《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
气功三调
气功三调指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调身、调息、调心。调身:调身,即练功时首先调整好身体的姿势,无论取卧、立、坐何种姿式、都要注意衣带宽松、头正悬顶、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舒腰松腹、敛臀松膝、五趾爪地、垂帘内视等要领。常用方法有二:一是凝神(守一),包括丹田意守法、命门意守法、穴位意守法等;
-
精神
精神①指正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②指精气和神志。《上古天真论》:“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固于性命者也。”
-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指精神内存,即精无妄伤,神无妄动。以保持充沛的正气,从而抗拒病邪的伤害。《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