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户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
迎风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
合颅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
仰风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
会额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
匝风
脑户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目等部位及神志疾患: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瘿瘤,头痛,头晕,项强,失音,头重风眩,面痛,面肿,目赤目痛,不能远视,喑不能言,舌本出血,癫狂,痫证,瘛疭,颈项强痛,失眠,枕神经痛,头重,面赤目黄,眩晕,视神经炎等。
-
脑风
注解:脑风为病证名。《圣济总录》卷十五:“风生高远,始自阳经,然督脉阳维之会,自风府而上至脑户。《杂病源流犀烛·身形病源流》:“亦有风邪但攻于上焦,而邪气上熏,令人日夜头痛不止者,亦为脑风,宜太阳丹。”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热者消风散;头风而见头面多汗,恶寒者,名首风。
-
脑空
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俯伏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枕腹。
-
颞颥
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
-
脑堂
脑堂为经穴别名。《针方六集·神照集》:“在头后风府穴上一寸五分,玉枕骨下陷中。”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为督脉、足太阳的交会穴。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
-
真头痛
真头痛的症状:《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症见剧烈头痛,连脑户尽痛,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真头痛的治疗:病情危重,宜急灸百会穴,服黑锡丹及大剂参附汤或救脑汤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枕上正中线
概述:枕上正中线为(zhěnshàngzhèngzhōngxiànMS12upper-middlelineofocciput)为头皮针穴线名。枕上正中线穴的定位:枕上正中线是从强间到脑户的连线。枕上正中线位于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相当于强间至脑户段。枕上正中线穴主治病证:枕上正中线主治眼病等。
-
颈针疗法
颈针疗法是针刺颈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选用1.5寸长,28号或30号不锈钢毫针,针刺方向除下脑户一穴稍偏下斜刺外,其余各穴均与皮肤垂直,针深1寸左右,多采用捻转、提插行针,以达酸、麻、胀为度,留针20~颈部穴位与延髓贴近,针刺时切忌深刺。延髓神经麻痹所引起的吞咽困难,用此法亦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
督脉穴
概述:督脉穴:1.归属于督脉的经穴;2.后溪穴。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28穴。《针经指南》:“后溪通督脉,为八脉八穴之一。”
-
秦鸣鹤
秦鸣鹤为唐代著名针灸家。唐高宗的侍医,妙于针术。据《谭宾录》载:“高宗患风脑头痛,目不能视,诸医不效,鸣鹤为刺百会、脑户出血,豁然痛止目明。”高宗患头风,头眩,目不能视,诏鸣鹤诊视。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可愈。”
-
脑三针
脑三针为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指取脑户和左右脑空共3穴。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等。参见靳三针: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故称“靳三针”。包括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耳三针、胃三针、舌三针、颞三针等。
-
禁针穴歌
禁针穴歌为针灸歌诀名。见汪机《针灸问对·卷之下》:“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息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古人禁针穴较多,与所用针具粗糙有关。虽然,亦当知有所避忌,以慎为要。”
-
辛夷消风做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组成:辛夷、黄芩、薄荷、甘菊、川芎、桔梗、防风、荆芥、甘草、生地、赤芍。主治:肺经感受风寒,久而凝入脑户,太阳湿热,又为蒸郁,涕泪涎唾下不止;肺气不清,风热郁滞,息肉结如瘤子,渐至下垂,孔窍闭塞,气不得通。
-
青莲摩顶膏
《圣惠》卷二十二:方名:青莲摩顶膏组成:生油1升,真酥3两,莲子草汁1升,吴蓝1两,大青1两,葳蕤1两,槐子仁1两(微炒),山栀子仁1两,淡竹叶1握(以上6味细锉,绵裹),长理石1两,盐花2两,曾青1两,川朴消2两。功效:生发,明目,去诸疾。
-
击探天鼓
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击天鼓。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有清醒头脑,预防耳疾等作用。《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
犬痫
犬痫为六畜痫之一,即狗癫。狗癫因痫发声如犬吠故名。《外台秘要》卷十五:“狗癫则狗吠。”《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犬痫之为病,手屈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脑户一壮。”以痫发时叫声及病状命名。分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
-
八段锦导引法
漱津三十六(把唾液漱三十六次),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把口内唾液分三次咽下有声),龙行虎自奔(液是龙,气是虎)。闭气搓手热(用鼻吸气,闭气少许,搓手到极热,将气慢慢出),背摩后精门(精门是腰后的外肾,用手摩后,收回握固)。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闭少许),两脚放舒伸(两脚放直)。
-
大门
大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头部中线后发际上3.5寸,约当脑户穴直上1寸处;一般沿皮刺0.5~位于头部中线,枕外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或艾条灸5~主治半身不遂。
-
必捷散
《圣济总录》卷十五处方白花蛇(酒浸三宿,去皮,骨,炙)60克蒺藜子(炒,去角)蔓荆实(酒浸一宿,焙)各30克白附子(酒浸一宿,切作片子,炒干)5枚荜澄茄20枚制法上五味,捣罗为散。功能主治祛风邪,止头痛。主风邪客于脑户,头痛甚者。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薄荷自然汁和温酒适量调下,食后服。
-
附子细辛汤
《杏苑》卷五:附子细辛汤:处方: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功能主治: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摘录:《杏苑》卷五《魏氏家藏方》卷一:组成:细辛1两,川芎1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2钱半(去节)。主治: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
击天鼓
击天鼓为保健功法。即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
历匘
历匘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又名脑漏、脑崩。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初起应治以清热、宣肺、开窍为主,如防风散、辛夷散、藿香散加减;久病者应注意从虚治之,选加味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化裁。
-
头面正中线
头面正中线经穴定位线。为督脉、任脉经过处,头正中线(发际内),分布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风府、哑门;面正中线,分布素髎、水沟、兑端、龈交、承浆等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