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者寒之
治宜辛凉解表。里热证:里热证指邪热炽盛的里证。即热邪内传,脏腑、气血积热,以身热汗多,口渴引饮,心烦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热邪入里,皆为里热,其在太阴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气者是也。”
-
电子冷热针灸
电子冷热针灸集冷针(灸)、热针(灸)于一体,特点是可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达到滋阴降火或温经散寒的目的。临床一般以冷针治疗各种炎症、功能过亢,变态反应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属中医阴虚火旺、阳热炽盛者;热针则用来治疗一些功能低下、久泻、阳痿、痹证等属中医阳虚阴盛、寒凝血瘀者。
-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甚者从之
系一种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指对深重复杂的病证应采用从治的方法,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之。如对热极似寒、寒极似热的病证,分别采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治法。参反治条。
-
留者攻之
留者攻之为治则。如气滞者须行气,血瘀者须祛瘀活血,痰饮滞留者须涤痰,水饮停留者须逐水。留者攻之指对邪气积聚或已成形,或未成形而结聚郁塞不行之类的病症。应该用攻逐邪气的方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
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为治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证有表寒、里寒之别,因而在治法上亦有所侧重。治表寒证,宜用辛温解表的汗法,以发散风寒;治里寒证则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等温法,以祛寒温里。针灸常用风门、身柱、关元、足三里等,常用灸法。
-
疮疡清热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凡属疮疡阳证大多与热毒有关,故不论其初起、成脓、溃后、凡具有实热火毒之证者,如局部红、肿、热、痛,溃出脓稠,同时兼见发热,烦躁,口渴,脉数,舌红或绛,苔黄者,甚至神昏谵语,均可应用寒凉药以清之。而热在血分者,则用凉血清热法,选用犀角地黄汤之类。
-
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从整体观出发,重视辨证施治,具体原则是:1.根据疾病的本质,确定相应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3.根据标本缓急,确定“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或“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所立之法应具体明确,如“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提脓去腐”等。
-
胜复
《类经》:“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有所复也。”一年中,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古人用胜复之说说明自然气候的相胜相制的现象,进而探讨疾病流行、病机、预后以及治疗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