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发于阳
病发于人体外部·病发于阳:病发于阳即病发于人体外部,泛指肌表或阳经所发生的病证,反映病变在表。病发于太阳·病发于阳:病发于阳是指辨证上,如病者发热而出现恶寒,为发于阳经的病。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中痞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则外有形也。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
-
表邪内陷
表邪内陷病证名。指在表之邪因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而内陷入里的病变。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症见不恶寒,高热,神昏、谵妄等。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参见内陷条。
-
文蛤汤
文蛤70克麻黄甘草生姜各42克石膏70克杏仁50个大枣12枚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方之文蛤汤主治吐后渴欲得水贪饮者;各家论述:《伤寒附翼》:病发于阳,应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夫皮肉之水气,非五苓散之可任;
-
陷胸丸
处方:大黄(二两),杏仁(去皮尖.炮制:先将大黄葶苈二味为末,后研杏仁芒硝为泥,入前药末和令匀,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用法用量:每服一丸,抄甘遂末半钱,白蜜半两,水二盏,煮取一盏,不拘时服。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
-
上痞
《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胀满则外有形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