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纪
中脘穴的别名·上纪:上纪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
-
胃募
概述:胃募:1.经外奇穴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胃腕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胃腕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大仓
概述:大仓即太仓。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中脘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中管
概述:中管为经穴别名,即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管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配内关,治呕吐。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太仓
2.经穴别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
-
奥陶纪
奥陶纪是古生代继寒武纪后的一纪,约在5亿—4.4亿年前之一期间。继上纪三叶虫在本纪仍广泛分布,此外,头足类进入全盛,根据其分布可研究当时的古地理区。本纪还有广泛发达的黑色页岩,其中所含的笔石类已成为重要的标准化石而被应用。这些在奥陶纪中期—后期形成的石灰岩,特别是在加拿大北部很发达。
-
十椎
十椎为人体部位名。指第十胸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王冰注:“当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后定名为中枢,属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