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十二经穴
十二经穴指归属十二正经的穴位,即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所属的穴位,单侧309穴。分别为:肺经11穴,大肠经20穴,胃经45穴,脾经21穴,心经9穴,小肠经19穴,膀胱经67穴,肾经27穴,心包经9穴,三焦经23穴,胆经44穴,肝经14穴。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穴数1120452191967279234414
-
正刺
正刺与缪刺对。即左侧有病针刺左侧穴位,右侧有病针刺右侧穴位,与缪刺之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相别。《类经》:“邪气自浅入深而极于五脏之次者,当治其经。治经者,十二经穴之正刺也,尚非缪刺之谓。”
-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根据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本,加入金大定丙午(1186年)闲邪聩叟《针灸避忌太乙图序》改成五卷本,即现今通行本。2载十二经穴(从四肢向躯干排列)、督脉穴和任脉穴(从上向下排列);5分为十二部,介绍各穴的主治和针灸法,对经络腧穴也进行整理并有所增益。
-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为书名。清·王有忠撰。刊于1906年。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西医解剖图,绘出各脏分合图,标明十二经穴位置,论述各脏腑的结构功能、病理及治法。并附备用诸方,以资临床参考。现存光绪及民国时期三种石印本及《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本。
-
针经节要
《针经节要》为书名。元·杜思敬辑。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66穴)、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最后为十二经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针刺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