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泻下剂
概述:泻下剂(formulaforpurgation)是指以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方剂的统称。分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等。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5类。由于水饮壅盛,易致气机闭阻,故常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槟榔、木香等。
-
消食剂
常用消导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常用方剂药物配伍功用主治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为君,神曲、莱菔子为臣大黄为君,枳实为臣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化积食积停滞湿热食积内阻健脾消食剂:健脾消食剂,具有消食健脾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健脾丸健脾消食,兼有和胃止泻作用,主治脾虚食滞腹泄之证;
-
助消化药
概述及分类助消化药是指一类能促进胃肠道消化过程的药物。(4)中成药的消导剂与泻下剂都是消除有形实邪的作用。相关出处新编药物学相关药品淀粉酶、多酶片、复方淀粉酶、复方胃蛋白酶、复方消化酶、复方消化酶(Ⅱ)、复方胰酶散、含糖胃蛋白酶、康胃素胶囊、乳酶生、胃蛋白酶、胰酶、胰酶肠溶胶囊
-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方剂著作。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编。本书首先介绍方剂基本知识,其次按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等23类。逐章介绍常用方剂380首(包括附方85首,成药60种)的组成、配伍、功用、适应症和方解等内容。书末附有方剂简表、歌诀及索引。内容简要,切于实用。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巴豆油
《*辞典》:巴豆油:出处:《纲目》拼音名:BāD uY u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中恶。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研烂巴豆绵纸包,压取油作拈,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②《现代实用中药》:作强烈的泻下剂用。
-
石榴根
可治蛔虫病,绦虫病,久泻,久痢,赤白带下。使用注意:用于驱虫,忌用油类泻下剂并忌食油脂类食物。化学成分:本品含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等生物碱,β-谷甾醇,甘露醇,鞣质等。《*辞典》·石榴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ShíLiuGēn别名:石榴根皮(《摘元方》),酸榴根(《纲目》)。性味:苦涩,温。
-
逐水剂
概述:逐水剂(drasticdiureticsformula)为方剂学名词。是指以峻烈泻水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水饮内停等证的泻下剂。功能主治:本类方剂具有攻逐水饮的作用,能使体内积水通过大便排出,从而达到消除积水肿胀的目的。常用峻泻逐水药如先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十枣汤、舟车丸。
-
蓖麻
概述:蓖麻大戟科。蓖麻子中含蓖麻毒素和蓖麻碱两种有毒物质。还会出现血尿、少尿或尿闭、四肢麻木、步态不稳等表现,中毒较轻的患者可在48~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剂,临床上一般采用对症治疗:1.洗胃,催吐,导泻。5.防止溶血,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必要时可输新鲜血。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
-
寒下剂
寒下剂(coldcatharticformula)是指以寒性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里热实证的泻下剂。
-
温下剂
温下剂(warmcatharticformula)是指以温阳散寒配合苦寒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里寒实证的泻下剂。
-
润下剂
润下剂(moistenedcatharticformula)为方剂学名词。是指以增液润燥药与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肠燥便秘等证的泻下剂。
-
急下存阴
用承气汤一类的泻下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的方法。临床上适用于里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或干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里热积滞得以速去,从而使津液得以保存,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