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四书
元·窦桂芳辑。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四书》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于《普济方》卷四百○九-四百一十三。
-
窦静斋
窦静斋即窦桂芳。窦桂芳为元代针灸家。字静斋。建安(今属福建)人。曾辑有《针灸四书》。其父亦名汉卿,也“以药与针”鸣世。
-
膏肓灸法
《膏肓灸法》为书名。即《膏盲俞穴灸法》。《膏肓俞穴灸法》为书名。南宋·庄绰撰。成书于建炎二年(1228年)。书中主要介绍膏盲穴的部位、主治、不同流派的取穴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本书后被窦桂芳辑入《针灸四书》中。
-
膏肓俞穴灸法
《膏肓俞穴灸法》为书名。又名《膏肓灸法》《灸膏盲俞穴法》。南宋·庄绰撰。成书于建炎二年(1228年)。书中主要介绍膏盲穴的部位、主治、不同流派的取穴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本书后被窦桂芳辑入《针灸四书》中。
-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为书名,针灸著作。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元·窦桂芳校刊,将其列为所辑《针灸四书》之一。
-
庄绰
庄绰为宋代医家、针灸家。撰有《膏盲腧穴灸法》、《脉法要略》等书。曾因病由阵了翁为其灸治膏肓穴而愈,后绰又以此法转治他人获愈,遂精于此术,后著《灸膏肓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此书专述此种灸法之流派、方法及适应症等,后由窦桂芳刊入《针灸四书》中。另有《本草节要》、《明堂针灸经》,国内未见传本。
-
灸膏肓俞穴法
《灸膏肓俞穴法》为书名。即《膏肓俞穴灸法》。又名《膏肓灸法》《灸膏盲俞穴法》。南宋·庄绰撰。成书于建炎二年(1228年)。书中主要介绍膏盲穴的部位、主治、不同流派的取穴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本书后被窦桂芳辑入《针灸四书》中。
-
流注指微赋
《流注指微赋》为针灸歌赋名。金·何若愚作。是一篇关于子午流注法的早期著作。《流注指微赋》出自《子午流注针经》,内称“原夫《指微论》中,賾义成赋”,即何氏先写成《流注指微论》,后又改写为《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针经》刊于窦桂芳所辑《针灸四书》中,后《针灸聚英》等书转载此赋时,误作“窦桂芳撰次”。
-
针灸杂说
元·窦桂芳撰。附刊于《针经指南》后。参见《针灸四书》:《针灸四书》为书名。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
-
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为书名。元·窦杰撰。一卷。刊于贞元元年(1295年)。内载《针经标幽赋》《针经直说》《流注八穴》《手指补泻法》等。其中《针经标幽赋》流传颇广,影响较大。现有《针灸四书》本。
-
灸膏肓腧穴法
《灸膏肓腧穴法》针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庄绰撰。1128年刊行。作者以膏肓穴于人体病理关系至重,故此书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参见《针灸四书》条。
-
黄帝明堂灸经
原书出唐代以前,北宋王怀隐编入《太平圣惠方》,即第一百卷的《明堂灸经》,末附小儿灸法。北宋末年(1127年)刊有单行本,题作《黄帝明堂灸经》。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经验,并附有四十余幅腧穴图。窦桂芳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辑入《针灸四书》中。《黄帝明堂灸经》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
-
窦桂芳
窦桂芳为元代针灸家。建安(今属福建)人。针灸著述颇丰,有《针灸四书》,即《子午流注针经》、《灸膏肓腧穴》、《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