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若愚
何若愚为宋代针灸学家。南唐(今安徽淮南)人。他探讨经络之源,针刺之理,首创“子午流注”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撰有《流注指微赋》。
-
生成数
阴经的经深、络浅,所用补泻浅深的标准各不同,各经络规定的数字如下表:经脉络脉针刺浅深补(生数)泻(成数)肾、膀胱、三隹胃、心、心包0.1寸0.6寸小肠、心、心包膀胱、三焦、肺0.2寸0.7寸肝、胆大肠、脾0.3寸0.8寸肺、大肠小肠、肝0.4寸0.9寸脾、胃肾、胆0.5寸1.0寸
-
养子时刻注穴法
养子时刻注穴法为子午流注针法之一,首见于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养子”指五行母子相生,“时刻”指十二时辰与百刻,“注穴”指十二经气血各至本时注入所括之穴。其开穴规律是先开与本时辰相应经脉的井穴,然后根据“阳时开阳穴”“阴时开阴穴”及“经生经、穴生穴”原则开本时辰其他穴。
-
流注指微赋
《流注指微赋》为针灸歌赋名。金·何若愚作。是一篇关于子午流注法的早期著作。《流注指微赋》出自《子午流注针经》,内称“原夫《指微论》中,賾义成赋”,即何氏先写成《流注指微论》,后又改写为《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针经》刊于窦桂芳所辑《针灸四书》中,后《针灸聚英》等书转载此赋时,误作“窦桂芳撰次”。
-
补生泻成
补生泻成为针刺补泻法之一。见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法以针刺浅深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由于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
-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为书名,针灸著作。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元·窦桂芳校刊,将其列为所辑《针灸四书》之一。
-
出针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出《黄帝内经灵枢·厥病》。金·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如出现弯针或折针时。出针法:一般是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