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跗
跗为人体部位名。指足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上循足跗上廉。”《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跗者,足背也。”
-
跗肿
跗肿证名。跗与“趺”同义。即足背。跗肿即足背肿。《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脚下痛,甚则跗肿。”
-
跗骨
跗骨骨名,又名趺骨、足趺骨、脚面骨。即跖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跗者足背也,……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
-
蝇虎
《*辞典》:蝇虎: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Y nɡHǔ别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第2对为脚须,如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腹部较狭,前腹有生殖孔及生殖板,尾端有疣状突起的纺锤突,内通纺绩腺,能分泌粘掖而抽丝。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徐顺之验方》云,调血脉,治跌打损伤;
-
刺形感觉小体
刺形感觉小体是毛状感觉小体的一种变形,指表皮壁特别肥厚的构造。起着味觉或触觉感受器的作用。前一种毛的尖端有小孔,从受器细胞伸出的绒毛的变形突起一直伸至顶端;分布于双翅目的唇瓣和跗节的,对气味有感觉;另外分布于蝗虫小颚须的,在食草选择上有作用。
-
癌根3
癌根3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足跖部,直对距跗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1横指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癌、鼻咽癌、乳腺癌。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或用割治法。
-
足趺
足趺趺同跗。足跗。即足背。
-
跗属
跗属为人体部位名,指跗骨与胫骨连接部。足上曰跗,其外侧近踝者曰跗属。《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膝腘以上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
鹄油
《*辞典》:鹄油:出处:《纲目》拼音名:H Y u别名:天鹅油(《通玄论》)。原形态:大天鹅,又名:鹄(《史记》),天鹅、金头鹅(《饮膳正要》)。嘴大都黑色,上嘴基部(至鼻孔处)黄色,下嘴基部和正中亦黄色。生境分布:栖息于湖泊和沼泽地带。附方:治耳疳出脓:天鹅油调草乌末,入龙脑少许,和敷。
-
竹蠹虫
《*辞典》:竹蠹虫:出处:《纲目》拼音名:Zh D Ch nɡ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的幼虫。原形态: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毫米,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竹秆旁有小孔而落粉屑者,即被害处。功能主治:《纲目》:治小儿蜡梨头疮,取慈竹内者,捣,和牛溺涂之。
-
消跗散
《辨证录》卷十:方名:消跗散组成:茯苓1两,茵陈1钱,防己1钱,炒栀子1钱,薏仁1两,泽泻3钱,木瓜1钱。主治:脚气。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疼作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脚气伤寒
脚气伤寒病证名。两跗忽然红肿,因而发热,两胫俱浮作痛之证。见《惠直堂经验方·伤寒门》。治宜消其湿热,从膀胱下行,则身热自退,用顺导汤等方。参见脚气条。
-
草蜘蛛
《*辞典》:草蜘蛛:出处:《纲目》拼音名:CǎoZhīZhū别名:花蜘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来源:为草蛛科动物草蛛的全虫。第2对为脚须,似触角,雄性末节膨大成交配器;生境分布:单独生活,5、6月间,抽丝张漏斗状的网于灌木,草丛间,捕食其他小虫。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丁肿出根,作膏涂之。
-
灯蛾
《*辞典》:灯蛾: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Dēnɡ 别名:飞蛾、火花、慕光(崔豹《古今注》),扑灯蛾(《祝穆试效方》)。秋季捕取。原形态:体肥大,茶褐色,长约3厘米,展翅阔约8厘米。口吻发达,下唇须长。附方:治痔管:扑灯晕十个,蜣螂一个,同放罐内一宿,加麝香一钱。阴干为末,吹入管内,自能出水,水干即愈。
-
鹭肉
《*辞典》:鹭肉: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拼音名:L R u来源:为鹭科动物白鹭的肉。生殖期间枕部垂有长翎两枚,背上和上胸披以疏松的蓑羽,背上蓑羽超出尾外;生境分布: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好群居;性味:《医学入门》:咸,平,无毒。功能主治:汪颖《食物本草》:治虚瘦,益脾补气,炙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