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节痛
四肢关节疼痛。见《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痛发热,是血热,宜四物汤加黄芩、酒炒黄柏。”肢节肿痛者,详见肢节肿痛条。本证见于痹证、痛风等疾患。
-
上痞
《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胀满则外有形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
-
肢节肿痛
《张氏医通·身体痛》:“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盖为风寒所郁,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丹溪心法·肢节痛》:“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当用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药木香、枳壳、槟榔,在下者加汉防己。若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及大黄微利之。”
-
风六合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医垒元戎》方之风六合汤主治妇人筋骨、肢节痛,及头痛,脉弦,憎寒如疟。处方: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蒸)、秦艽、羌活。《增补内经拾遗》本方用法: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保命集》卷下方之风六合汤:组成:四物汤4两,羌活1两,防风1两。
-
术附防风汤
《医方类聚》卷九十八引《施圆端效方》:组成:白术1两,附子(熟)1两,甘草1两,防风1两,桂3两,茯苓半两。主治:肢节痛重,不可转侧,脚气痛痹,自汗欲衣,或身微肿。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夜1。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枳实柴胡汤
《普济方》卷一三三引《济生》:方名:枳实柴胡汤组成:枳实半两(麸炒令紫色,去瓤),柴胡(去苗)2两,黄芩1两半,人参半两,甘草(炙)1两半。主治:虚烦昏闷,呕逆恶心,往来寒热,胸膈闷,肢节痛,日晚所发潮热者。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不拘时候。
-
脚软
《医学入门》卷五:“脚软、筋痛者,大补阴丸去地黄,加白芍、知母、甘草、倍牛膝。”《古今医案·痿》谓两脚软弱无力,不能起者,乃淫热成痿,治以独味杜仲,空心,酒水各半煎服,日进清燥汤。《类证治裁·脚气》:“风毒甚,头痛身热,肢节痛,或一脚偏软,小续命汤加木瓜。”曰:名曰疰夏,此时令之火为患。”
-
当归柴胡汤
《产科发蒙》卷四引《经效方》:当归柴胡汤:别名:当归汤处方:当归、芍药、桔梗、槟榔、枳壳、桂枝、柴胡、青木香。功能主治:产后血气胁肋胀痛。摘录:《产科发蒙》卷四引《经效方》《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柴胡5钱,半夏2钱(以生姜1钱同捣),当归1钱,甘草5分。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肢节痛,吐逆。
-
足软
概述:足软(flaccidityoffeet)为症状名。见《理虚元鉴·阳虚三夺统于脾》。治疗:《医学入门》卷五:“脚软,筋痛者,大补阴丸,去地黄,加白芍、知母、甘草,倍牛膝。”以独味杜仲,空心酒水各半煎服,日进清燥汤,下潜行散。”《类证治裁·脚气》:“风毒甚,头痛身热,肢节痛,或一脚偏软,小续命汤加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