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掌中热
两手掌有发热感,即手心热。一是指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见《灵枢·经脉》)又《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是指肾阴虚的见症,临床多见手心热或五心烦热。
-
通经接气
概述:通经接气为刺法用语。参见接气通经: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三阴经长3尺5寸,须运针六呼吸;以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其法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
-
手足心热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接气通经
接气通经是指古代根据各经脉的不同长度,按呼吸次数规定运用针刺手法所需要的时间。其法依照《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所记载的经脉长度,结合《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的说法,定出各经的呼吸次数。《金针赋》:“通经接气之法,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
-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
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背面,接近颈部脊神经及颈上交感神经节,又经颈内动脉(颈动脉丛)及脑神经与头部各器官相连,故主治头部疾患;针刺穴位时,有的刺到肌肉和肌腱的感受器或血管感受器,这是反射活动的感受器部分,传入神经有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
手三阳经
概述:手三阳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分布是:手阳明在桡侧,手太阳在尺侧,手少阳在两者之间。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