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罐
火罐(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参见火罐法:火罐法即拔罐法。其操作方法,有下列几种:1.闪火法:用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铅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贴在罐内壁上中段,用火点燃后,迅速扣上。
-
火罐气
火罐气指拔火罐法。其操作方法,有下列几种:1.闪火法:用镊子夹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铅丝一端裹以纱布蘸取酒精)点燃后,伸入罐内缓动片刻,随即退出,迅速将罐口复罩在应拔罐的部位上,让罐吸紧后再松手。5.贴棉法:用一小块薄薄的药棉,沾以酒精(不要太湿,以免燃烧时,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
小宽针疗法
小宽针疗法是以小宽针为主,拔罐、推拿为辅的综合疗法。起罐后用消毒纱巾压在穴位上按摩,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往复数分钟,碘酊棉球消毒穴位贴上胶布,24小时后取下。适用于一些疼痛性疾病,如头、项、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跟骨刺等,尤其对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效果更佳。
-
八针一罐法
八针一罐法是将刺络法、拔罐法和毫针刺法配合运用的一种治病方法。属于针罐法之一。八针一罐法选穴以手、腹八穴为主,适用于治疗食物中毒、急慢性胃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病症。先用三棱针点刺手四穴(分别在两手拇指和中指指端的桡侧角)。若发现一穴不见出血,应重新点刺,再拔火罐,务使腹四穴皆见出血。
-
小角
小角为古针灸器具名。出《五十二病方》。角,指火罐。较小的火罐,因称小角。
-
闪罐
概述:闪罐(quickcuppingsuccessiveflashcupping)又称闪罐法。是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的火罐法。操作方法:一般约需10余次。以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适应证: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局部肌肉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症。
-
坐罐法
坐罐法即留罐法。留罐法为拔罐法之一种。是拔罐后,让火罐留在吸着的穴位上不去动它。留罐法镇痛效果较好,临床多用于治疗痛证。不过留罐时因火罐吸着力强,夏季或皮肤较嫩的部位,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皮肤上会出现水泡。
-
闪罐法
概述:闪罐(quickcuppingsuccessiveflashcupping)又称闪罐法。是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的火罐法。操作方法:一般约需10余次。以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适应证: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局部肌肉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症。
-
起罐
起罐为拔罐术语。指拔罐后将火罐除去的方法。起罐时常先用手指按压罐口边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间形成一个孔隙,让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就可松脱。起罐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
-
吸筒
概述:吸筒:1.火罐之竹制者;可用于燃烧排气拔罐和蒸煮拔罐。参见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即拔罐治疗疾病的方法,因称。《瑞竹堂方》卷五·吸筒:组成: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主治:疮肿。用法用量:用慈竹削去青,和上药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用箸钳筒,乘热安于患处。
-
挤压罐法
挤压罐法是通过对罐具的挤压形成罐内负压的拔罐方法。常用罐具由橡胶或塑料制成,外形与玻璃火罐相似但不透明。操作时用力将罐挤压到一定程度(根据需要的吸拔力大小决定挤压程度),再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并压紧,放松挤压后,罐具靠本身弹力恢复原状,罐内形成负压而吸拔住罐具。
-
伤筋
伤筋为病名。即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筋强等症。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为主。用舒筋散,并可针灸、按摩、拔火罐、外用海桐皮汤洗之。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
张角
张角为古拔罐术语。张:开;起。角:火罐。即起罐。《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
-
留针拔罐
留针拔罐又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火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留罐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取下,然后起针。此法适用于风湿痹证、麻木、扭伤等症。
-
抽气拔罐法
抽气拔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用特制的火罐,罐底有橡皮活塞,接通吸引器抽成负压,使罐吸着于皮肤上以治疗疾病。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吸附力较强,并可随意调节或测量负压大小等优点,并且不会烧伤皮肤。抽气拔罐法
-
穴位吸引器
穴位吸引器为抽气拔罐用具的一种。由带有阀门的橡皮球和底部有管口的特制玻璃罐制成,两者用橡皮管接通。参见抽气拔罐法:抽气拔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吸附力较强,并可随意调节或测量负压大小等优点,并且不会烧伤皮肤。
-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
《针灸奇穴疗法大全》为书名。胡兴立主编。中卷按照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编入内、妇、儿、外、皮肤、传染、骨伤、口腔、五官等各科常见病症400余种,并按照奇穴、经穴、艾灸、穴位注射、火罐、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小针刀、电针、贴敷、中西药等为序进行治疗。下卷编入奇经八脉的循行,奇穴的取法、简易奇穴治疗选穴参考等。
-
鲁照
鲁照清代医家。仿赵学敏行医中注意访求民间方士治病法,积二十年间所得,精选编成《串雅补》五卷(1825年),补赵氏《串雅》之未备,依次分述一顶(发汗、烧丹)、二串(攻下、毒药)、三抵(偏药、制假药)、四色(拔牙、点痣、熨烙、火罐),并附多种效方成药。后世将其书与赵学敏所著合为《串雅内外编附补》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