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病
急病即紧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少气而不能语,其甚者加吐,此谓急病,宜治之以浆水散。”详紧病条。
-
急方
方剂学·急方:急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治疗急病及重病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有气味厚药之急方,药之气味厚者,有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4.急则治标的方剂。急方如开关散、四逆汤等。适用于各种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
-
痼疾
痼疾指病证顽固、牵延不愈。见《难经·十八难》。患者病期较长,投剂、服药多不易见效。如痼疾患者又感受新病、急病,宜先治其新、急病证,后再调治痼疾。参见痼病、瘤病条。
-
汤液
概述:汤液:1.汤剂;2.清酒的一种。把药物加水煎成,去渣,取汁内服。汤液吸收较快,易于发挥作用,常用于新病急病。《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张景岳注:“汤液醪醴,皆酒之属。
-
胎急
胎急病名。古人有将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生神志等方面的急性症候改变称之为胎急。郑玉峰《郑氏女科真传》:“妊娠怔忡惊悸多睡,腹满连脐急疼,坐卧不安,胎气既成,安养五脏则可。或为喧呼心惊悸乱,皆因气厥,致令胎惊而有此症,兼筋骨伤骨,四肢不安,宜服大圣散安胎保孕。”
-
紧病
突然发生的剧烈水泻。又称急病。以其病势紧急,病情紧要,故名。《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夏暑暴泻如水,周身疼痛,汗出,脉弱少气,甚者加吐,此名紧病。浆水散。”本病见于急性肠胃炎、霍乱、副霍乱等。
-
巴豆油
《*辞典》:巴豆油:出处:《纲目》拼音名:BāD uY u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种仁中的脂肪油。功能主治:①《纲目》:治中风痰厥,气厥,中恶。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关紧闭,以研烂巴豆绵纸包,压取油作拈,点灯吹灭,熏鼻中,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即时出涎或恶血便苏。②《现代实用中药》:作强烈的泻下剂用。
-
眼楞急
眼楞急病证名。系指睑弦紧急的证候、又眼棱紧急。《证治准绳·杂病》认为:阳虚则眼楞急,而为倒睫新毛。《异授眼科》:“上下睑属脾胃,病则胞肿起胬肉,外廓生小块,名偷针。又或拳毛倒睫,其病在脾。”参见皮宽弦紧、倒睫拳毛条。
-
千两金丸
《百一》卷十:方名:千两金丸别名:铜青丸组成:蚵蚾草(嫩者)半两,铜青2钱,大黄半两,猪牙半两,皂角半两。主治:缠喉风,不问阳闭、阴闭,如急病内外肿塞,辄至不救者。用法用量:每用,以新绵裹,口中含化,咽津,有顽涎吐出。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白梅肥润者,取肉烂研,一处捣匀,每两作15丸。
-
张太素
张太素①明代医家。通晓儒学,亦精于医。尝摘录《内经》之微旨,深研王叔和脉理的奥义,并以五行为说理工具,体一元而予以通变,著成《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及《太素脉》。近代名医裘吉生将其收入《珍本医书集成》,行于世。更名《订正太素脉秘诀》。以脉能决人生死,以之断病多奇中。能急病人所急,有声名。
-
旅舍备要方
《旅舍备要方》医方著作。宋·董汲撰。约成书于11世纪末。原书共载医方100余首,于明代失传。本书系作者为行旅之间急病患者所提供的简易验方。其最大特点是简单、方便而又卓有效验。分为斑疹、痰证、霍乱、腰痛、眼、耳、口、齿、妇人、小儿疮科及杂伤等12类。1949年后有《董汲医学论著三种》排印本。
-
麻疹喘急
麻疹喘急病证名。指麻毒攻肺,呼吸急促。《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初出未透,无汗喘急者,此表实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汤发之。疹已出,胸满喘急,此毒气内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气化毒饮(前胡、桔梗、栝楼仁、连翘、桑皮、杏仁、黄芩、黄连、玄参、生甘草、麦冬)清之。”参见麻毒陷肺条。
-
门冬丸
《本事》卷四:方名:门冬丸组成:麦门冬1两(水浥,去心),黄连(去须)半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麦门冬气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阴、少阴;因心经有热,外无急病,未可急攻,以滋清之药,佐以清心之品,不使重伤胃气。
-
舒筋活络
舒筋活络为治法。又称“舒筋和络”。指用具有舒畅筋脉、疏通经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经气不利、筋肌挛急病证的治法。
-
舒筋和络
舒筋活络为治法。又称“舒筋和络”。指用具有舒畅筋脉、疏通经络作用的方药治疗经气不利、筋肌挛急病证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