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为书名。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五种合为一卷;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有关经脉的最早文献,亦称《帛书经脉》,可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印证。
-
少阴脉
少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少阴经相似。[是动则病]:(+忄匄)(喝)(+忄匄)(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若(炭也)色,咳则有血,此为骨蹶(厥)。
-
阳明脉
《马王堆汉墓帛书》:“阳明脉:系于肝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膑,出鱼股□□□□,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
-
耳脉
耳脉为经脉别名。耳脉为早期经脉名。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耳温(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煇煇朜朜,嗌种(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少阳经类似。
-
足泰阳脉
足泰阳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太阳经类似。
-
足泰阴脉
足泰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太阴经类似。
-
足钜阳脉
足钜阳脉为古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太阳经相似。《阴阳十一脉灸经》:“足钜阳之脉系于踵,外踝娄中,出郄中,上穿臀,出厌中,挟脊,出于项上、上头角,下颜,挟頞,系目内廉。是动则痛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运,腘如结,腨如裂,此为踝厥,是钜阳之脉主治。
-
足巨(钜)阳脉
足巨(钜)阳脉早期经脉异名。同足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足钜阳脉:潼外踝娄中,出却(脚)中,上穿(辰),出厌中,夹脊,出于项,□头角,下颜,夹(骨曷)(頞),系目内廉。是钜阳脉主治其所产病:头痛,耳聋,项痛,耳疆(强),疟,背痛,要(腰)痛,尻痛,(月寺)(痔);
-
少阳脉
少阳脉为经脉名,即足少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阳脉,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鱼股之外,出口上,出目前。心与胁痛,不可以反稷(侧),甚则无膏,足外反,此为阳厥。是少阳脉主治其所产病:□□□头颈痛,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髀)外廉痛,□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踝(痹),为十二病。”
-
干疥
干疥为病名。病因肺经燥气偏盛所起,证见皮肤粗糙干枯,瘙痒,搔之有白屑脱落。《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疥疮多生于足指间,染渐生至于身体,痒有脓汁…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熏洗,再选用蛇床子散、臭灵丹、一扫光、硫黄软膏等外搽。建国后,由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条件改善,本病已少见。
-
齿脉
齿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阳明经类似。齿脉即手阳明大肠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挟鼻。其所产病:齿痛,(出页)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及□□□。”
-
砭法
砭法指用砭石或陶瓷碎片刺割体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见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儒门事亲》:“走马喉痹…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
-
足帣阴脉
足帣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帣,音眷,与厥字近音。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
-
臂少阳脉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足阳明脉
足阳明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阳明经类似。
-
剌络
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在浅表络脉上点刺或散刺以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有“用砭启脉”的记载。《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尤
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为千日疮的别名。出《外科启玄》卷七。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挤压时则有疼痛,碰撞或摩擦时易出血。治疗:外用推疣法或鸡肫皮擦之,或用鸦胆子仁捣烂涂敷,亦可用艾灸之。数目多时,用熟地12g,制首乌9g,红花9g,白芍9g,当归9g,杜仲9g,牛膝9g,川芎4.5g,川山甲9g,水煎内服。即寻常疣。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足少阳脉
足少阳脉为早期经脉名。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少阳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载:“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支之肩髆;其病:病足小趾次趾废,(月谷)外廉痛,(月谷)寒,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胁痛,头颈痛,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诸病此物者,皆灸少阳脉。”
-
导引图
5.《六气导引图》一卷;画高40厘米。上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像,分上下四层,每层绘有11幅小图。与五禽戏相对照缺鹿和虎。原无图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定的。《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导引图》:《导引图》为《云笈七签》卷三十四《宁先生导引养生法》有图。
-
肩脉
肩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阳经类似。《阴阳十一脉灸经》:“肩: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背。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臑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
大阴脉
大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大,通太。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太阴经类似。
-
臂阳明脉
臂阳明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
巨阳
故《内经》亦称太阳为巨阳,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等篇章。申脉(图出自《中医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太阳:太阳为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功能主治: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
足少阴脉
足少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少阴经类似。
-
臂太阴脉
臂太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钜(巨)阴脉
臂钜(巨)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
-
却谷食气篇
《却谷食气篇》养生专著名。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帛书。作者无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原无书名,现名为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原文有不少残缺,主要记述断绝谷食与服气一类气功功法相配合用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等内容。刊于《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二期。
-
大(太)阴脉
出内踝之上廉。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夹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臂泰阴脉
臂泰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臂泰阴脉:循筋上廉,以走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噫。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泰阳脉
其病:臂外廉痛。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
臂少阴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少阴脉:循筋廉,出臑内下廉,出腋。其病:胁痛。手少阴为手少阴心经的简称。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