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若金
刘若金为明末清初医家。湖北清江人。明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明亡后,隐居三十余年,究心医术,于1666年撰《本草述》一书(刑行于1690)。主要节取《本草纲目》的内容。其书后由节录成《本草述录》及杨时泰复编而成《本草述钩玄》,现均有多种刻本行世。
-
刘云密
刘云密即刘若金。刘若金为明末清初医家。字云密。湖北清江人。明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等职。明亡后,隐居三十余年,究心医术,于1666年撰《本草述》一书(刑行于1690)。
-
杨时泰
杨时泰清代医家。字贞颐、穆如。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己卯(1819年)进士。尝任山东莘县知县。工于医,于周慎斋、张璐等之医书、医理,均极推崇。精于脉诊,以之断病情,测病之寒热、虚实。处方仅数味,即可奏效。后得到刘若金《本草述》,对之进行深研,历六年而自撰《本草述钩玄》三十二卷,现有刊本行世。
-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为药物学著作。清·周岩撰。刊于1904年。本书主要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立方之义,就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认为《神农本草经》等书是经典,不能轻易改动,并对李时珍、刘若金、邹润安、徐大椿、陈念祖等医药学家所述药性理论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本草述
《本草述》为药物学著作。清·刘若金撰。刊于1700年。作者依《本草纲目》的分类次序,编集691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等30部。书中根据前人论述,以阴阳升降的理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解释药性,在本草理论与临床方面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字简练,且多骈语,读之朗朗上口,颇益后学。现存多种清刻本和石印本。
-
包诚
包诚为清医学家。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取《伤寒悬解》,编《伤寒审证表》,以求简明易览。
-
包兴言
包兴言即包诚。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
-
伤寒审证表
《伤寒审证表》,清·包诚著,以表格形式阐发黄元御《伤寒悬解》中六经辨治之法。包诚为清代医学家。注重药性基本理论的研究,为能简明扼要地表述药性,节录其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编成《十剂表》,刊于1840年。另外撰有《广生编》以补张曜孙《产孕集》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