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喉风
概述:锁喉风(lockjawthroatwind)为病证名。病因病机:锁喉风多由风热之邪外侵,引动肺胃积热上升,风火相搏,热毒郁结不散而成。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咬牙风指阳明胃火上冲致牙龈肿胀,疼痛难咬的病证。外治法:外吹冰硼散。
-
缠喉风
概述:缠喉风(tanglingthroatwind)为病证名。缠喉风的病因病机:缠喉风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喉风
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喉风的分类:历代文献虽载喉风者有十二证(《喉科秘旨》)、十六证(《喉科杓指》)、十八证(《喉证全科紫珍集》)、三十六证(《重楼玉钥》)等,然因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有酒毒喉风、阴虚喉风、肺寒喉风、劳碌喉风等之分;急喉风又称“走马喉风”。
-
哑瘴风
概述:哑瘴风为病证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哑瘴喉风肿痛咽,牙关紧急不能言,风痰涌塞咽膈上,火盛生痰风搏源。”哑瘴风的治疗:治法:疏风清热、祛痰消肿。内治法:内服黄连温胆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哑瘴喉风
概述:哑瘴喉风(lockjaw-aphasiathroatwind)为病证名。又称哑喉风,哑瘴风。《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哑瘴喉风肿痛咽,牙关紧急不能言,风痰涌塞咽膈上,火盛生痰风搏源。”内治法:内服黄连温胆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哑喉风
概述:哑喉风为病证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哑瘴喉风肿痛咽,牙关紧急不能言,风痰涌塞咽膈上,火盛生痰风搏源。”疏风宣肺,祛痰利咽。内治法:可内服黄连温胆汤、清咽利膈汤等加减治疗。见《普济方》卷六十。是指以咽喉肿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病。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午时合
概述:午时合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的排钱草之别名。性味:淡,微苦,平。功能主治:解表清热,祛风利湿,活血消瘀。治感冒发热,风湿性关节炎,腹水,锁喉风,跌打瘀肿。使用注意:孕妇忌服。化学成分:全草含蟾毒色胺及其甲醚,N,N-二甲基色胺,5-甲氧基-N-甲基色胺,禾草碱等生物碱。
-
咬牙风
咬牙风病名。又名锁喉风,指牙龈肿胀,疼痛难咬,伴吞咽不利、口臭、便秘或身发寒热的疾病。多由阳明胃火上冲所致,治宜消火解毒、消肿止痛。方选三黄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
-
喉科擎拿疗法
喉科擎拿疗法亦称擒拿法。是将捏拿穴位与擎举上肢、扩展胸廓等相结合治疗咽喉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顺气、化痰、开窍、利咽的作用,若运用得当,可使咽喉肿痛或扁桃体切除术后的病人即刻进食。对缠喉风、锁喉风、喉闭等,以及相当于喉痉挛、喉水肿和咽部急性炎症引起的喉阻塞也有一定效果。
-
喉科紫珍集
清代作品,撰人与撰年均不详。现有两种版本,其一刊于1860年,名《经验喉科紫珍集》,又名《重录增补经验喉科紫珍集》,原题燕山窦氏原本,朱翔宇嗣辑。二书内容互有出入,但总体内容相同,均载有锁喉风等72种咽喉病的证治图说,临证二十法(包括咽喉病用刀、针、烙熏等外治法)和一些经验方剂。现存多种清刻本。
-
(钅巢)喉风
(钅巢)喉风病名。《集韵》(钅巢),同锁。即锁喉风。见《囊秘喉书》。参见喉风条。
-
龙鳞草
豆科植物排钱树的叶·《中医大辞典》·龙鳞草:龙鳞草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的排钱草之别名。性味:淡,微苦,平。功能主治:解表清热,祛风利湿,活血消瘀。化学成分:全草含蟾毒色胺及其甲醚,N,N-二甲基色胺,5-甲氧基-N-甲基色胺,禾草碱等生物碱。主治:鼻瘜肉,过敏性鼻炎;
-
牛胆膏
《普济方》卷六十引《仁存方》:组成:青黛1钱(研),僵蚕半两(去丝),朴消1两(研),甘草2钱半(生)。主治:锁喉风。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调服,或研碎吹入喉中。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腊月黄牛胆,安药在内,当风挂百日,再入研麝香少许。
-
玉屑散
《三因》卷十六:组成:石膏(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一七九:组成:寒水石(研)1分,马牙消(研)1分,贝母(去心)1分半,知母1分半,荷叶1两(水煮7沸,焙干)。《咽喉脉证通论》:别名:五马破曹组成:薄荷3两(另研),官硼3钱5分,雄黄3钱,儿茶1钱,冰片3分。用药禁忌: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
急喉风·风热外袭证
定义:急喉风·风热外袭证(acutethroatwindwithpatternofexternalassaultbywind-heat),风热外袭,以呼吸困难,咽喉肿胀疼痛,吞咽紧涩,汤水难下,痰涎壅盛,咽喉黏膜呈鲜红或紫红色,声门区红肿显著,伴恶风、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
-
吹喉药
《串雅内编》卷一:吹喉药:处方:白矾3钱,巴豆5粒(去壳)。功能主治:急缠喉风,乳蛾,喉痹。摘录:《串雅内编》卷一《疡医大全》卷十七:方名:吹喉药组成:硼砂2钱5分,雄黄3钱,儿茶1钱,冰片3分,苏薄荷3两(另研)。功效:开关生津。若锁喉风口内干枯者,以井水调灌。用药禁忌:若脾泄胃弱者,不宜多用。
-
七宝漱散
《卫生鸿宝》卷二:组成:紫荆皮4钱,荆芥穗3钱,薄荷叶3钱,僵蚕(炒)2钱,苦桔梗2钱,防风2钱,甘草(生)钱半。主治:缠喉风、锁喉风、喉蛾、喉珠、悬雍风等证,初起肿痛,恶风发热。加减:兼伤寒,身疼骨节疼者,加羌活、苏叶;痰涎壅盛者,兼噙辛乌散。各家论述:方省庵曰:血结气壅,乃为喉风。
-
急喉风·痰浊凝聚证
定义:急喉风·痰浊凝聚证(acutethroatwindwithpatternofphlegm-turbiditycoagulationandaggregation),痰浊凝聚,以猝然咽喉憋闷,呼吸困难,声音不扬,吞咽不利,喉关无红肿,会厌可明显肿胀甚至如球状,声门处黏膜苍白水肿,声门开合不利,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