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材资料汇编
《药材资料汇编》药材专著。上、下二集。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本书收集西怀类、川汉类、南广类、山浙类、草药类、附录等全国各类中药材。本书总结了上海老药工的经验,归纳有关文献及外地资料,系统整理了五十余次座谈讨论的成果。对于掌握地道药材等知识颇有参考价值。
-
升药底
《全国中草药汇编》:升药底:拼音名:ShēnɡY oDǐ别名:红粉底来源:为加工升药时锅底所留的残渣。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生境分布:主产于河北、天津、湖北武汉、湖南湘潭、江苏镇江;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汞(HgSO4),硝酸汞[Hg(NO3)2],硫酸钾(K2SO4),氧化铝(Al2O3),亚硝酸钾(KNO2)。平归经:肺经功能主治:杀虫止痒;
-
佛手花
《*辞典》:佛手花:出处:《随息居饮食谱》拼音名:F ShǒuHuā别名:佛柑花(《四川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花朵和花蕾。于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收,或拾取落花,晒干或炕干。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浙江。性状:干燥花朵,长约1.5厘米,花柄短,约2~功能主治:《药材资料汇编》:平肝胃气痛。
-
梗通草
《*辞典》:梗通草: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GěnɡTōnɡCǎo别名:白梗通(《本草正义》),野通草、气通草、水通草(《江苏中药名实考》)。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浙江等地。性味:①《本草正义》:味淡,气清。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下乳。①《饮片新参》:清化湿热,利水通淋。治鼻塞,明目,通关节。
-
哈蟆油
概述:哈蟆油为中药名,见《药材资料汇编》。尚含硫,磷,维生素A、B、C和雌酮、17β-雌二醇、17β-羟甾醇脱氢酶等。鉴别: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2g,加三氯甲烷4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同法提取3次,合并滤液,挥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摇匀,放置12小时,作为供试品溶液。功能与主治:补肾益精,养阴润肺。
-
哈士蟆
《*辞典》:哈士蟆: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HāSh M 别名:哈什蟆、红肚田鸡、蛤蚂(《中药通报》2(5):205,1956),田鸡(《辽宁主要药材》),雪哈(《药材资料汇编》),蛤蟆、吧拉蛙(《吉林中草药》)。捕得雄蛙后即剖腹去内脏洗净,挂起风干或晒干;蹼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注意:痰湿咳嗽及便溏者忌用。
-
红花子
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H nɡHuāZǐ别名:红蓝子(《广利方》),白平子(《药材资料汇编》)。15.2%,及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附方:①治斑豆疮出不快:红花子一合。(《伤寒总病论》红花汤)②治腹内血气刺痛: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八合拌了,曝令干,重捣蜜丸如桐子大。
-
红毛五加皮
《*辞典》:红毛五加皮:出处:《中药志》拼音名:H nɡM oWǔJiāP 别名:川加皮,刺加皮(《药材资料汇编》),刺五甲、毛五甲皮、刺甲皮(《四川中药志》)。7月间,砍下茎枝,用木棒敲打,使木部与皮部分离,剥取茎皮晒干。枝黄棕色,密被刚毛状针刺。4片,无柄或近无柄,近基部背面通常簇生刺毛状针刺;浸酒或入丸剂。
-
猴枣
《*辞典》:猴枣: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H uZǎo别名:猴子枣、羊肠枣(《药物出产辨》),猴丹(《中国医学大辞典》),申枣(《药材资料汇编》)。原形态:形态详猕猴骨条。治痰热喘嗽,小儿惊痫,瘰疬痰核。②《饮片新参》:治虚喘,化痰纳气,治惊痫。每次服一至二分,日服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
-
苦壶卢
⑤《本草拾遗》:煎取汁滴鼻中,出黄水,去伤寒鼻塞,黄疸。附方:①治水通身肿:㈠苦瓠膜二分,葶苈子五分。(《圣济总录》杏仁丸)④治腹胀黄肿: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濒湖集简方,)⑿治胬肉血翳:秋间取小柄壶卢,或小药壶卢,阴干,于紧小处锯断,内挖一小孔如眼孔大。
-
苦石莲
《*辞典》:苦石莲:出处:《增订伪药条辨》拼音名:KǔSh Li n别名:石莲子(《生草药性备要》),老鸦枕头(《药材资料汇编》),土石莲子、青蛇子(《南宁市药物志》),猫儿核(《广西中药志》),广石莲子(《四川中药志》)。雄蕊10,不等长,花丝分离,下部密被柔毛,花药丁字着生;治哕逆不止。煎水洗头癞。
-
龙虱
《*辞典》:龙虱: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L nɡShī别名:水鳖虫(《江苏中药名实考》),射尿龟、尿缸贼(《陆川本草》),水龟子(《中药志》)。背面深橄榄绿色,唇基,前胸背板外缘、鞘翅两侧绿黄色。雄性前跗节基部3节扩大,有吸盘。生境分布:分布湖南、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湖北、四川等地。
-
吕宋果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吕宋豆的成熟种子。基部有圆形的种脐。还有马钱子碱0.5%、少量的小檗碱以及三个16-烷氧基番木鳖碱:16-甲氧基番木鳖碱、16-乙氧基番木鳖碱和16-丙氧基番木鳖碱。性味:苦,寒,有大毒。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腹痛泻利,疟疾,虫积,刀伤出血,蜈蚣咬伤。②治刀斧伤血漏:吕宋果,刮末敷患处。
-
榠樝
《*辞典》:榠樝: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 nɡZhā别名:木李(《诗经》),蛮樝、瘙樝(《本草拾遗》),木梨(《埤雅》),海棠(《广州植物志》),土木瓜(《药材资料汇编》)。萼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向外反卷,内面被毛,边缘有细锯齿,齿尖有腺体;性味:酸,平。④《日用本草》:治霍乱转筋。
-
糯稻根须
出处:《本草再新》拼音名:Nu D oGēnXū别名:稻根须(《药材资料汇编》),糯稻根(《江苏植药志》)。功能主治:益胃生津,退虚热,止盗汗。治阴寒,安胎和血,疗冻疮、金疮。②《中国医学大辞典》:养胃,清肺,健脾,退虚热。(《江苏植药志》)临床应用:治疗马来丝虫病用糯稻根制成煎剂内服,每日2次。
-
白粉霜
中药名·白粉霜:白粉霜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即《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粉霜的别名。别名:白雪、水银霜、白粉霜。功能主治:攻毒,蚀恶肉,利水,通便。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方剂名·白粉霜:《疡科遗编》卷下方之白粉霜:处方:铅炼水银2钱,龙骨(煅)2钱,芦甘石3钱(煅),轻粉1钱。
-
茜草茎
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Qi nCǎoJīnɡ别名:茜草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茎叶。夏、秋季采收,晒干。本品在苏州、杭州、上海亦称为过山龙。性味:①《履巉岩本草》:凉,无毒。治吐血,血崩,跌打损伤,风痹,腰痛,痈毒,疔肿。②《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治腰痛。
-
升药
《药材资料汇编》方之升药:升药为方剂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疡医大全》方记载的三仙丹之别名。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疮疡溃后脓水淋漓,腐肉不去,瘘管,下疳,梅毒等。外治疔疮痈疽,对口发背等症。“九一丹”为煅石膏4钱,黄升药1钱,研为极细末,擦患处,治疔疮溃破,拔疔根,搜脓清热生肌。
-
石蜐
《*辞典》:石蜐:出处:《纲目》拼音名:Sh Ji 别名:紫蜐(《苟子》),龟脚(《纲目》),龟脚蛏(《纲目拾遗》),观音掌(《药材资料汇编》)。原形态:为大型的有柄蔓足类。体分头状部和柄部;头状部宽3厘米,高2厘米,呈淡黄绿色,由8块大的主要壳板及基部24片小型壳板所成,每壳的表面都有明显的生长线;触角退化;
-
柿漆
《*辞典》:柿漆:出处:《纲目》拼音名:Sh Qī别名:柿涩(《药材资料汇编》)。来源:为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属植物的未成熟果实,经加工制成的胶状液。能降低兔血压,抑制离体蛙心,兴奋豚鼠肠管,此等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在水蛭背肌标本上,其作用强度相当乙酰胆碱的3/4;性味:《现代实用中药》:涩苦。一日二、三回。
-
文蛤
出处:《本经》拼音名:W nH 别名:花蛤(《梦溪笔淡》),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药材资料汇编》),白利壳(《中药志》)。(《金匮要略》文蛤散)②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一两(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一两(俱同麸皮拌炒)。
-
仙人杖
《中医大辞典》·仙人杖:仙人杖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性味:咸,平。功能主治:主治哕逆,反胃,小儿吐乳,水肿。痔疮,烧存性研末服;脚气,与赤小豆煎水熏洗。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及苦竹等枯死的幼竹茎秆。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及"苦竹叶"条。"②《日华子本草》:"主痔病,烧为末,水服方寸匕。
-
西青果
概述:西青果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中药材手册》记载的藏青果之别名。性味:苦、微甘、涩,凉。功能主治:功在生津,利咽,开音,涩肠。鉴别:取本品(去核)粉末0.5g,加无水乙酵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甲醇5ml溶解,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
土木瓜
概述:土木瓜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榠樝(zhā渣)之别名。别名:土木瓜、光皮木瓜来源及产地:蔷薇科植物榠樝Chaenomelessinensis(Thouin)Koehne的果实。性味:酸,平。功能主治:祛湿,舒筋活络,和胃化痰。治风湿痹痛,吐泻转筋,痢疾,恶心,泛酸。
-
龙胆白薇
概述:龙胆白薇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薇之别名。别名:白幕、白马尾、龙胆白薇。穴位归经:苦、咸,寒。入肝、胃经。功能主治:清虚火,除血热,利尿。1.治阴虚内热,病后余热不清,产后虚烦呕逆,风温灼热,肺热咳血,瘅疟,温疟。2.治热淋,血淋。3.治乳痈。
-
北鲜皮
概述:北鲜皮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即《药性论》记载的白鲜皮的别名。别名:八股牛、北鲜皮、臭根皮。性味归经:苦,寒。入脾、胃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清热,解毒。化学成分:根含白鲜碱、茵芋碱、γ-崖椒碱、黄柏内酯、梣皮酮、谷甾醇、皂苷等。崖椒碱有解痉、抗菌作用,临床上还用作抗心律失常药。
-
白硇砂
概述:白硇砂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硇砂药材之一种。前者药材称紫硇砂或红硇砂;性味归经:咸、苦、辛,温,有毒。入肝、脾、胃经。功能主治:消积破瘀,祛痰软坚,去翳。1.治噎膈反胃,癥瘕积块,痰饮咳嗽,妇女经闭。2.治痈肿,疔疮、瘜肉、疣赘,研末或制成药膏敷贴;细粉点眼。
-
台党参
概述:台党参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本草从新》记载的党参之药材名。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经。主治食少便溏,四肢无力,面目浮肿,心悸,气短,虚喘咳嗽,口渴,自汗,脱肛,子宫脱垂。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含棕榈酸、α-蒎烯、龙脑等。煎剂可抑菌、抑制基因突变,协同抗肿瘤药作用。
-
老蒙花
概述:老蒙花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开宝重定本草》记载的密蒙花之商品名。主治目赤肿痛,多眵,多泪,目翳,羞明,风弦烂眼,肝虚目暗。化学成分:花穗含刺槐素、刺槐苷、密蒙萜苷、桃叶珊瑚苷、洋丁香酚苷等。药理作用:刺槐素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减轻小鼠甲醛性炎症及松弛大鼠离体肠平滑肌。
-
蒲种壳
《*辞典》:蒲种壳:出处:《药材资料汇编》拼音名:P ZhǒnɡK 别名:地蒲壳、扁蒲壳(《苏州本产药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瓠子老熟的干燥果皮。立秋至白露间,采取老热果实,剖开除去种子,晒干。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性味:①《苏州本产药材》:淡。②《药材资料汇编》:治面目四肢浮肿,大水(腹)胀满,小便不通。
-
玳玳花
《*辞典》:玳玳花:出处:《药材资料汇编》拼音名:D iD iHuā别名:枳壳花(《草花谱》),代代花(《饮片新参》),酸橙花(《药材学》)。6月间采摘花蕾,先用急火烘至七、八成干,呈显黄色后,再用文火烘至全干,切勿烘焦。果熟期12月。上部较膨大,基部具花柄;尚含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功能主治:疏肝,和胃,理气。
-
庵闾
出处:《本经》拼音名:ānLǘ别名:庵芦(《本草经集注》),庵闾草(《千金翼方》),庵闾蒿(《广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闾(《纲目》),臭蒿(《药材资料汇编》)。愈向上叶形愈小,梢部叶披针形,2~治妇女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③《药材资料汇编》:散瘀血,止痛,通经,利尿,消肿。
-
肉豆蔻衣
《*辞典》:肉豆蔻衣:出处:《中药志》拼音名:R uD uK uYī别名:肉豆蔻花(李承祜《药用植物》),玉果花(《药材资料汇编》)。采集肉豆蔻种子时,剥取假种皮,晒干。棕榈酸占假种皮脂肪中脂肪酸的37.6%,其余为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等。功能主治:①李承祜《药用植物》:芳香健胃剂,驱风剂。
-
天浆壳
《中医大辞典》·天浆壳:天浆壳为中药名,出自《现代实用中药》。性味:甘、辛,平。功能主治:止咳,化痰,平喘,透疹,定惊。治咳嗽痰多,气喘,百日咳,麻疹透发不畅,小儿高热惊痫。本品还可抗菌。来源: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炮制:剪去果柄,除去种子及绒毛。"③江西《草药手册》:"治肺风痰喘,损伤出血。
-
五谷虫
《中医大辞典》·五谷虫:五谷虫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性味归经:咸,寒。1.治小儿疳积腹胀,热病神昏,热痢吐食。《*辞典》·五谷虫: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WúGǔChónɡ别名:蛆(《集韵》),谷虫(《本草求真》),水仙子(《药材资料汇编》)。"③《医林纂要》:"健脾化食,去热消疳。
-
鸭肫衣
《*辞典》:鸭肫衣:出处:《纲目》拼音名:YāZhūnYī别名:鸭肫内皮(《本草求原》),鸭肫皮(《药材资料汇编》),鸭内金(《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性状:干燥砂囊内壁,呈类圆形盘片状,如鸡内金而较厚,表面呈黑绿色或紫黑色,稍有皱纹。功能主治:治诸骨鲠,噎膈翻胃。晒干微炒,为末,每早烧酒送下六分,频服。
-
云母石
《中医大辞典》·云母石:云母石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云母的别名。功能主治:益肺,平喘,镇惊,止血,敛疮。1.治虚喘,眩晕,惊悸,失眠,癫痫,咯血,吐血,寒疟,久痢,白带。《全国中草药汇编》·云母石:拼音名:YúnMǔShí别名:白云母、银精石来源:天然白云母矿石。
-
竹节香附
主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四肢拘挛,痈肿。化学成分:本品含毛茛苷、多种竹节香附苷(Raddeanin)、多被银莲花素A(AnemaodeaninA)、葡萄糖、蔗糖。附方:①治慢性关节疼痛:两头尖八分,防风三钱,牛膝四钱,威灵仙四钱,松节二钱,鸡血藤五钱。(《山东中草药手册》)②治痈疽疮疡:两头尖八分,金银花一两,地丁一两。
-
千年见
概述:千年见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别名:千年见、一包针来源及产地: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Homalomenaocculta(Lour.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入肝、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活血止痛。1.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筋脉拘挛,跌打瘀肿,胃寒痛。药理作用:挥发油在体外可抑制羊型布氏杆菌的生长。
-
广狗肾
概述:广狗肾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饮片新参》记载的黄狗肾之产于广东者。别名:牡狗阴茎、狗鞭、广狗肾来源:犬科动物狗CanisfamiliarisL.(雄性)的外生殖器。性味归经:咸,温。功能主治:补命门,暖冲任。治男子肾阳虚衰,腰膝酸软,神疲体弱,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女子冲任虚寒,带下清冷。
-
天虫
概述:天虫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僵蚕之别名。性味归经:咸、辛,平。1.治中风、惊痫抽搐,面瘫,头痛,眩晕,目赤,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瘰疬结核。还可能含有甾类、类脂、还原糖等,又体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铵,是僵蚕中对抗小鼠士的宁惊厥的有效成分,对治疗癫痫大发作有一定疗效。
-
天秃
概述:天秃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泽泻之别名。别名:水泻、及泻、芒芋、天秃来源及产地: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L.var.orientaleSamuels的块茎。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痰饮眩晕,淋病,尿血,带下,遗精。泽泻还可抗炎、减肥,抑制大鼠实验性肾结石形成等。
-
五棱子
概述:五棱子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开宝重定本草》记载的使君子之别名。别名:留求子、五棱子、索子果、冬均子来源及产地: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indicaL.的果实。功能主治:杀虫,消积,健脾。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乳食停滞,腹胀,泻痢。使君子酸对脊神经的刺激作用大于L-谷氨酸钠。
-
水仙子
概述:水仙子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滇南本草》记载的五谷虫之别名。性味归经:咸,寒。入脾、胃经。1.治小儿疳积腹胀,热病神昏,热痢吐食。化学成分:幼虫主含蛋白质、脂肪及甲壳质等,另外含胰蛋白酶(Trypsin)、肠肽酶(Erepsin)、脂肪酶、淀粉酶等。药理作用:五谷虫所含总氨基酸有平喘作用。
-
申枣
概述:申枣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饮片新参》记载的猴枣之别名。来源及产地:猴科动物猕猴MacacamulattaZimmermann等胆囊的结石。性味归经:苦、咸,寒。入心、肺、肝、胆经。功能主治:消痰镇惊,清热解毒。主治痰热喘咳,小儿惊痫痰厥,瘰疬,痰核,痈疽,横痃。用法用量:研末冲服:0.3~
-
地蒲壳
概述:地蒲壳为中药名,出自《苏州本产药材》,即《药材资料汇编》记载的蒲种壳的别名。别名:地蒲壳、扁蒲壳。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ida(Thunb.)Hara老熟的干燥果皮。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功在利水消肿。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通。用法用量:煎服:9~
-
西瓜翠
概述:西瓜翠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即《本草纲目》记载的西瓜皮的别名。别名:西瓜翠衣,西瓜翠。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胃、膀胱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解暑,利尿。1.治暑热烦渴,高血压病,肾炎浮肿,膀胱炎,小便不利,糖尿病,咽燥肿痛。烧存性研末,敷患处。药理作用:有利尿、降血压作用。
-
红米
概述:红米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即《饮膳正要》记载的红曲的别名。来源及产地: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MonascuspurpureusWent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主产福建、广东。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肝、脾、大肠经。功能主治:功在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主治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食积饱胀,赤白痢。
-
红毛大戟
概述:红毛大戟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即《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的红大戟的别名。别名:又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南大戟、红毛大戟。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入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功在泻水逐饮,解毒散结。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蒽醌类化合物有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产生导泻作用。
-
白残花
《中医大辞典》·白残花:白残花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记载的蔷薇花之别名。性味归经:甘,凉。《全国中草药汇编》·白残花:别名:野蔷薇来源:蔷薇科白残花RosamultifloraThunb.var.cathayensisRehd.etWils.,以花、根入药。功能主治:花:清暑热,化湿浊,顺气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