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罐
药罐所用的药液:药罐法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一般多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药罐法的作用与功效: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的作用。药罐法的适应证:药罐法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腿痛、急慢性扭伤、哮喘、气管炎、早期乳腺炎等。
-
药罐法
药罐所用的药液:药罐法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一般多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药罐法的作用与功效: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的作用。药罐法的适应证:药罐法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腿痛、急慢性扭伤、哮喘、气管炎、早期乳腺炎等。
-
白降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之白降丹:别名:白灵药、夺命丹处方: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用法用量:此丹如遇痈疽、发背、疔毒,一切恶毒,用1厘许,以津唾调点毒顶上,以膏盖之,次日毒根尽拔于毒顶上,顶上结成黑肉1块,3-4日即脱落,再用升药数次即收功。
-
水罐法
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倘在留罐期间,发生疼痛或有灼热感时,立即起罐检查,以免烫伤。具有通经活血,逐寒去湿的作用。见《外科正宗》。亦称药筒法,是拔罐与药物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痛,急慢扭伤,哮喘,气管炎,早期乳腺炎等症。药罐法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煮药罐与贮药罐二类。
-
药筒法
药筒法即药罐法。《外科正宗》:“将药筒预先煮热,对孔窍合之,良久,候温取下。”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的目的。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一般多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腿痛、急慢性扭伤、哮喘、气管炎等。
-
万应灵丹
《疡医大全》卷七引《济生》:方名:万应灵丹别名:万应灵膏组成:水银5钱,青盐5钱,皂矾1两,生铅2钱5分(与水银同研碎),生矾1两5钱,火消1两2钱5分,白砒1钱5分,硼砂1钱5分,明雄黄1钱5分。疔疮对口,发背痈疽初起。如根盘大者,用丹5厘,川贝母末1钱,浓茶卤调敷周围,必起黄泡,自有黄水流出,其毒自消。
-
压缩雾化吸入疗法
操作名称:压缩雾化吸入疗法适应证:压缩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1.各种原因引起的气道急、慢性炎症,如喉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等。禁忌证:压缩雾化吸入疗法本身无禁忌证可言,但所选用雾化吸入药物的禁忌证,应列入此疗法禁忌证之例。婴幼儿烦躁不配合者,可入睡后治疗。3.应注意附件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
白丹
概述:白丹:1.病名;制备方法:上用烧药罐子1个,盛得10两药,先以火炙,以生姜汁涂数遍,炙干,先下砒末在罐子底按实,次下焰消末按实,次下白矾末按实,次下寒水石末盖头,填满罐子,上用圆瓦儿盖合口,坐在地上,簇炭5斤,发顶火煅,烟尽为度,去火,候冷取药,砒最在底,刮令净尽,研极细,砒别研尤好;主治虚寒证。
-
水罐
水罐为火罐放入水(放在药液中者称药罐)中煮沸应用,故名。使用时,将罐子颠倒用镊子夹出,用折叠毛巾紧扪罐口,吸去水液,趁热吸附于穴位或病痛局部皮表。参见水罐法:水罐法为拔罐法的一种。倘在留罐期间,发生疼痛或有灼热感时,立即起罐检查,以免烫伤。此法具有通经活血,逐寒祛湿的作用。
-
白吊药
处方:水银1两,胆矾5钱,食盐5钱,火消1两,明矾1两。功能主治:一切痈疽,大小诸毒,无名肿毒;并治风火牙痛,头痛,喉风,乳蛾,一应实证。如胎结太嫩,堕于碗内者,可取起研细,再加水银、白矾从新再炼,必得白如霜,形如冰片者为佳。注意:溃者忌用。摘录:《经验方》卷上
-
白雪丹
《圣惠》卷九十五:白雪丹:处方:白矾5两(上好者,捣罗为末)。摘录:《灵药秘方》卷上《良方合壁》卷上:组成:真川贝6两(去心,研),生半夏4两(研)。用法用量:每服1分5厘,生姜汁2-3匙调药,隔水燉热,未来时先服1服,重者再服1服。制备方法:5月5日午时合和,在铜锅内,微火炒嫩黄色,冷后入瓷器收贮,勿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