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化义
《药品化义》药学著作。约刊于1644年。卷首诸论系李延昰所补,计有本草论(简史)、君臣佐使论、药有真伪论及药论。卷二-十三将148种药物分为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十三类,对其性味功治等加以论述。每种药物根据辨证八法说明。每卷之末综括该卷之要点。现有多种清刻本及排印本。
-
白芍
概述:白芍为中药名,出自《药品化义》,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白芍药之处方名。白芍为眼科常用平肝熄风药,具有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1)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胀痛,眩晕耳鸣等。化学成分:本品含芍药苷(Paeoniflorin)、氧化芍药苷、苯甲酸、β-谷甾醇、鞣质及挥发油等。
-
天冬
概述:天冬为中药名,出自《药品化义》,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天门冬之简称。入肺、肾经。1.治阴虚发热,干咳,咯血,肺痿,肺痈,消渴,便秘。药理作用:煎剂在试管内对各型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
莲衣
《*辞典》:莲衣:出处:《药品化义》拼音名:Li nYī别名:莲皮(《本草再新》)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莲的种皮。性味:①《药品化义》:味涩。②《本草再新》:味苦而涩,性凉,无毒。功能主治:①《药品化义》:能敛,诸天血后,佐参以补脾阴,使统血归经。②《本草再新》:治心胃之浮火,利肠分之湿热。
-
羊眼豆
概述:羊眼豆为中药名,见《药品化义》,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扁豆之别名。性味归经:甘、淡,平。入脾、胃经。功能主治:健脾和中,化湿,消暑。治脾虚泄泻,水肿,白带,暑湿吐泻,小儿疳积。化学成分:本品含蛋白质,维生素B1及C,胡萝卜素。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
胆草
注解:胆草为中药龙胆的别名,见《药品化义》。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
李廷昰
李廷昰明清间医家(?其父李中立,亦谙医术,叔李中梓,为当时名家。李氏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等有交往,晚年与文人朱彝尊交善,并得其赠书多达数千卷,学问大增。曾校订贾所学《药品化义》,认为该书实“一世之指南”。有医著多种:《脉诀汇辨》十卷、《五运六气医案》一卷,《医学口诀》、《痘疹全书》等。
-
生津和胃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组成:大梨3个(捣汁),藕1支(捣汁),荷梗3尺,橘络1钱,甘草8分,生姜3片(捣汁),莲子心10根,元参2钱。功效:清热止咳、生津和胃。莲子心、荷梗、藕均系睡莲科植物,莲之籽、梗、根,具清热解暑,健胃除烦之作用:生姜止呕散寒,孙思邈誉为 呕家圣药;梨能生津润燥;橘可通络化痰。
-
元胡索
概述:元胡索为中药名,出自《药品化义》,即《本草拾遗》记载的延胡索的别名。性味归经:苦、微辛,温。治胃痛,胸胁痛,腹痛,暴腰痛,疝痛,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癥瘕,跌打损伤。药理作用:延胡索甲素、乙素、丑素对小鼠、大鼠、兔均有镇痛作用。其左旋体为脑内递质多巴胺的阻断剂,右旋体为多巴胺的释放排空剂。
-
胆星
《*辞典》:胆星:出处:《纲目》拼音名:DǎnXīnɡ别名:胆南星(《本草选旨》)来源: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性味:①《本草正》:味苦,性凉。②《本草汇言》:治小儿惊风惊痰,四肢抽搐,大人气虚内热,热郁生痰。③《药品化义》:主治一切中风、风痫、惊风,头风、眩晕,老年神呆,小儿发搐,产后怔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