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详噎膈、五噎等条。②指饮食时猝觉噎塞,移时自愈的症象。《古今医鉴》卷五:“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
-
气噎
气噎为病机名。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深师》七气汤。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五噎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
-
黄雌鸡馎饦
处方:黄雌鸡4两(切作臛头),白面6两,茯苓末2两。功能主治:除冷气噎。主老人噎病,食不通,胸胁满闷。用法用量:上和茯苓末搜面作,豉汁中煮,空心食之,常作3-5服。摘录:《养老奉亲》
-
思噎
思噎病名。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目巟)(目巟)。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膈所致也。”参见五噎、噎条。
-
怒膈
怒膈病名。因郁怒所致噎塞不通,胸胁胀满之证。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名曰怒膈。”参见五膈条。
-
思膈
思膈病名。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参见五膈条。
-
栀子二陈汤
处方:炒栀子1钱,川芎5分,胆星5分,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功能主治:刺心嘈杂,干噎。用法用量: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用量原缺。摘录:《活人心统》卷下
-
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组成: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半两。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若噎者。伤寒水寒相搏,咳逆。
-
杵糠丸
处方:碓杵头细糠2合。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咽喉中如有炙脔,食即噎塞。用法用量:空腹含化1丸,微微咽津。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
黄鸡馎饦
处方:黄雌鸡4两(切,作臛),白面6两,茯苓末2两。功能主治:老人噎气病,食不不,胸满。用法用量:上以茯苓同面搜作,豉汁水煮,空腹食之。摘录:《医统》卷八十七
-
狼喉靥
《*辞典》:狼喉靥:出处:《纲目》拼音名:L nɡH uY 别名:狼喉结(《圣惠方》)来源:为犬科动物狼的甲状腺体。功能主治:《圣惠方》:治噎病。曝干,捣罗为末,入半钱于饭内食之。摘录:《*辞典》
-
肉桂理中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组成:理中丸加肉桂1两。主治:阴寒腹痛,霍乱呕吐,停食呕噎。
-
润血饮子
《明医指掌》卷五:方名:润血饮子组成:阿胶1两,竹沥半盏,人乳半盏,蜜5匙。主治:血槁成噎。用法用量:水1钟,入阿胶化开,煎至7分,加竹沥、人乳、蜜,徐徐服之。
-
丁香柿叶汤
处方:丁香1钱,柿叶1钱,甘草(炙)半两,良姜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咳逆噎汗阴证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热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
龙涎汤
处方:沉香1钱,木香1钱(不见火),人参4钱(不见火),甘草2钱(炙),丁香4钱(不见火),乌药6钱,陈皮7钱(浸,去瓤)。功能主治:妇人心腹胀闷呕吐,不思饮食,噎塞。摘录:《普济方》卷三二○
-
鬲咽
鬲咽病证名。咽噎阻隔不通。《素问·至真要大论》:“食饮不下,鬲咽不通。”
-
神授目露丹
《良朋汇集》卷一:方名:神授目露丹组成:干糖糟头6两,生姜4两。主治:噎。用法用量:每服2钱,沸汤入盐少许,不拘时候,代茶服。随愈时时可服。制备方法:上药共捣成饼,或焙或晒干,每两入炙甘草2钱,研末。
-
五汁饮子
《医家四要》卷三:方名:五汁饮子组成:甘蔗汁、藕汁、韭菜汁、梨汁、鲜芦根汁。主治:噎塞膈食。用法用量:和匀煮服。
-
苏煎饼子
《养老奉亲》:组成:土苏2两,白面6两(以生姜汁5合调之)。功效:润脏腑,和中。主治:老人噎,冷气壅塞,虚弱,食不下。用法用量:如常法作之。空心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