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解
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
-
吞口
吞口人体部位名。即肩解的俗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俗名吞口。”
-
肩头骨
肩头骨见《伤科汇纂》。肩解的俗称。详肩解条。
-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
拄骨
拄骨解剖结构名。又名锁子骨、缺盆骨、(骨舌)骨。即锁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手太阳之正
手太阳之正即手太阳经别的原称。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小肠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
手太阳经别
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太阳之正。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小肠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语译: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进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联系小肠。
-
肩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骨友)与臑骨合缝处也。《医说》:“灸牙痛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据以列作经外穴,名肩头。
-
锁子骨
锁子骨即柱骨。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载:“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腋
腋为人体部位名。指肩下胁上之陷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腋即俗称胳肢窝,肩臂内侧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
柱骨
柱骨为人体骨骼名。1.柱骨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载:“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释骨》:“骨三节,植颈项者,通曰柱骨。”2.柱骨指颈椎。
-
锁骨
概述:锁骨:1.人体部位名;2.耳穴名。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连接肩胛骨与胸骨,连接上肢与躯干。其功能是维持肩关节的位置,增大上肢活动范围和劳动效能。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地
6.腰以下部位;7.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
-
身八邪
概述:身八邪为经外奇穴名。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本穴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
-
小肠手太阳之脉
即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
血盆骨
血盆骨锁子骨的别名。出自《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柱骨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缺盆骨
缺盆骨即柱骨。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载:“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