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转注
转注病名。又名传尸。《外台秘要·传尸方四首》:“传尸,亦名转注。”详见传尸、转疰条。
-
转疰
转疰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转疰者,死又易傍人,转注之状,与诸疰略同。以其在于身内,移转无常,故以为转疰也。”其证转相染易,梦寐氛氲,肌体羸瘦,往来寒热,默默烦闷,欲寐不能,手足热,不能食,或欲向壁悲啼,或喜笑无常。治用牛黄散、雄黄圆。参见尸疰、风疰、鬼疰等条。
-
殗殜
殗殜古病名。即骨蒸、传尸之异名,或指传尸之初起不甚者。(均见《外台秘要》卷十三)王焘谓:“传尸,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殗殜。”可用吃力伽(白术)丸治之。”参见传尸条。
-
疰
疰有转注和留住的意思,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的疾病。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注病。《金匮翼·诸疰》:“疰者,住也。皆因精气不足,邪气乘之,伏于筋脉,流传脏府,深入骨髓,经久不已,时发时止,令人昏闭,无不痛处。”变症多端,名称各异,有十疰、九注等名。
-
十疰
十疰为十种疰病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皆因精气不足,邪气乘之,伏于筋脉,流传藏府,深入骨髓,经久不已,时发时止,令人昏闭,无不痛处。”本病因变证多端,名称各异。如分十疰、九注等。1.十疰指气疰、劳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