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脉动
结喉两旁足阳明经人迎穴处动脉(即颈总动脉)搏动亢进之证。《灵枢·论疾诊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痈”,《脉经》作拥),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见于水肿、喘证、怔忡等病证。
-
目下肿
参见水病、目窠上微肿、风水:水病为病证名。即目下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
-
一身悉肿
若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芪汤固表利水,腹痛加芍药。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本病证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肝病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
不得偃卧
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风㽷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针砂五果丸
《医级》卷八:组成:针砂1两(用水提净),绿矾2两(醋炒7次),杏仁2两,桂圆肉2两,胡桃肉2两,莲肉2两,芡实2两,大枣4两(蒸,去皮核)。主治:黄胖肿浮,颈脉动,小便不利,将成水肿。用法用量:每晨、晚服3钱,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共捣为丸。
-
目窠上微肿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为“目窠上微拥。”指水肿病。《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
瘇
瘇(zhǒng,音肿)通“肿”。浮肿。《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
水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的一种。
-
水肿茯苓煎
处方:茯苓白术椒目各30克防己葶苈泽泻各37.5克赤小豆前胡芜花桂各22.5克芒消53克甘遂15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利水逐饮。治支饮上气,黄疸,及脚气,消渴后成石水,腹胁坚胀,足胫浮肿,上气不得卧,口干,颈脉动,腹胁间冷,大小便不利。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九
-
消阴利导煎
《医醇剩义》卷四:方名:消阴利导煎组成:当归2钱,茯苓3钱,白术1钱5分,广皮1钱,厚朴1钱,肉桂5分,附子8分,木通1钱5分,大腹皮1钱5分,牛膝1钱5分,泽泻1钱5分,车前2钱,鲜姜皮1钱,苡仁1两。
-
小儿水肿病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分类:水肿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