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为阖
阳明为阖为经脉生理特点。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阳明主阳经之里,故为阖。
-
害蜚
害蜚为六经皮部之一,为阳明皮部名。若阳明经气失调(即阖折),外邪侵犯则发为胃肠实热证,或痿证,其病位多在身前。害蜚为阳明经阳络之名称。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皮部(正面)
-
一阳
概述:一阳为经络名。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阳明之阳
阳明之阳是指阳明经之阳络。“害”古与盍、阖通用,应读作“阖”,“蜚”是阳气飞动之意。阳经以阳明为阖,故称“害蜚”。《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说明手足阳明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的浮络都属于阳明络,而浮络之外的皮肤,即为阳明之皮部。
-
阳明
概述:阳明:1.经脉名称之一;与太阴经互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合明。”阳气最盛·阳明:阳明是指阴阳学说中指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阳气最盛。《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太阴为开
太阴为开为经脉生理特点。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太阳为开
“太阳为开”为经脉生理特点。又误作开阖枢。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枢
枢①门的转轴。《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②喻表里之间。《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开阖枢
开阖枢即关阖枢。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以门上实物喻三阳三阴经的功能特点。“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命名与关阖枢相关。
-
关枢
概述:关枢为六经皮部之一。太阳经阳络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关蛰
概述:关蛰为六经皮部之一,指太阴皮部。《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关于关阖枢: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中,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二阳
概述:二阳:1.经络名。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刺灸法:一般直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