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淫
风淫为病因学名词。风气太过,成为致病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又指风邪侵犯人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
太阴中风证
太阴中风证为病证名。指脾胃虚寒感受风邪所形成的病证。若脉浮,治宜祛风解肌、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若脉阳微阴涩而长,为正气来复,故病将自愈,因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太阴经外受风邪,与脾阳相搏。《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
四肢不收
四肢不收为症状名。见《难经·十六难》。多因中风,或气虚血枯,或痰湿流滞所致。《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类证治裁·中风论治》:“四肢不收。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
医和
医和为春秋时期秦国医家。晋何又问其故,医和进一步阐释:“天有六气,淫生六疾,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未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六淫致病的论述,也反映当时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水平。
-
骨痛
骨痛为症状名。《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人身之痛,或由风淫湿滞,或由血刺痰攻,浅不过肌肉皮毛,深亦止经络脏腑,若入里彻骨,作酸作疼,虽因寒因热有不同,要其损伤劳极,为至甚而无加矣。久立伤骨,骨伤之病,亦有痛者,或渐至成痿者,当受伤之初,急宜补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补等药。
-
蝎
主治1、小儿脐风(初生儿断脐后伤风湿,唇青、口撮、出白沫,不吸乳)。用全蝎二十一个,酒炙为末,加麝香少许,每服二、三分,用金银煎汤调下。三岁以上小儿,每服半钱,薄荷汤送下。4、风淫湿痹(手足不举,筋节挛疼)。7、肾虚耳聋。13、诸疮毒肿,用全蝎七枚、栀子七个,以麻油煎黑,去渣,加黄蜡化成膏敷涂患处。
-
生金滋水饮
《医家心法》:组成:生地、丹皮、当归、白芍、人参、麦冬、白术(生用)、甘草。主治:伤寒热退后,或汗后,烦躁未除,口渴微热,大便艰涩,小便短赤。用法用量:加大枣、生姜为引。加减:少阳阳明症,火燥生风,风淫末疾,手足肿痛,不必俟其汗后,当即以此方加柴、芩与之。
-
川乌粥
中湿,更入薏苡仁末2钱,增米作1中碗。脾主四肢,风邪客于肝,则淫脾,脾为肝克,故疾在四末。谷气能引风温之药径入脾经,故四肢得安,此汤剂极有力。2.《本事方释义》:川乌气味苦辛大热,入足太阳、少阴,能行走经络,风寒湿三气之邪,流入经脉隧道,至气血壅滞,麻痹不仁,四肢不遂,夫邪客于肝,肝必侵。
-
冷泄
冷泄病证名。伤于寒邪所致的泄泻。又称冷泻、寒泄、寒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冷泄,腹胀。”参见寒泄、冷泻条。
-
加减当归饮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功能主治: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主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俞长荣方
-
羊肉杜仲汤
《千金》卷三:组成:羊肉4斤,杜仲3两,紫菀3两,五味子2两,细辛2两,款冬花2两,人参2两,厚朴2两,芎2两,附子2两,萆薢2两,甘草2两,黄耆2两,当归3两,桂心3两,白术3两,生姜8两,大枣30枚。主治:产后腰痛咳嗽。姜、桂辛散,五味收之;萆薢、杜仲,湿著腰痛之向导;紫菀、款冬,风淫咳喘之专司。
-
婆蒿根酒
《直指》卷十八:方名:婆蒿根酒组成:全蝎7个(新瓦上微炒末),麝1字。主治:风淫湿滞,手足不举,筋节挛疼。如觉已透则止,未透次日再作1剂。然病未尽除,自后专以婆蒿根洗净,切碎,酒煎服,1日2次。
-
舒筋散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直指》:方名:舒筋散组成:延胡索(炒)、辣桂(去粗皮)、当归各等分。《校注妇人良方》卷四:方名:舒筋散组成:玄胡索(炒)、杜仲(姜汁炒)、官桂(去皮)、羌活、芍药等分。用法用量:每服3钱,井泉石末3钱,大豆半升,净淘,好酒1大升,煮豆软,去豆,用豆汁酒调下,后以酒送下。
-
磨风膏
《顾氏医径》卷六:方名:磨风膏组成:麻黄5钱,羌活1两,升麻3钱,白檀香2钱,白及2钱,防风2钱,归身2钱。制备方法:香油5两,将各药浸透五天,慢火熬枯,滤去滓,加醋5钱,再熬,去滓收膏,置地上出火毒。《朱氏集验方》卷十一:方名:磨风膏组成:蓖麻(去壳)、雄黄1钱。主治:赤肿胎毒在腮胫上。
-
风气霍乱
风气霍乱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