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痎疟
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医学纲目》卷六:“痎疟者,老疟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外台秘要·传尸》:“传尸病,亦名痎疟。”
-
痁疾
痁疾病名。即疟疾。《丹溪心法·疟》:“疟又名痁疾者。”明·卢之颐《痎疟论疏》:“痎疟总名曰痁。痁者,秋时寒热兼作,即痁作而金伏者是也。”
-
尺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尺之五间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疒皆)疟
(疒皆)疟病名。疟疾之一。(疒皆)同痎,即痎疟。《黄帝内经太素·三疟解》:“夏伤于暑,秋必(疒皆)疟。”《难经·五十六难》:“令人发咳逆,(疒皆)疟。”详见痎疟条。
-
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臂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白虎青龙各半汤
功能主治:痎疟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5合,先煮粳米减半升,去粳米,同诸药煮取1升半,去滓,分3次服。2服未发前半时许服,服毕温覆,勿使寒栗大作,热亦渐减;
-
柴胡加细辛汤
功能主治:少阴痎疟。纳细辛,再煎取1升半,去滓,分温3服,未发、已发、发后各1服。
-
恒山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别名: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附注: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鸡峰》卷九:方名:恒山汤组成: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
四物加苦楝附子柏皮汤
主治:痎疟。用法用量:以水3升,缓火煮取2升,去滓,再用缓火煎至升半,分温3服,未发、已发、发后各1服。
-
(菫)竹螵蛸汤
主治:痎疟。用法用量:上药以水3升,置铜器中浸,露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黎明取药,于病者卧榻之侧,缓火煎取1升半,分3次温服,清旦一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三服讫,静室中温覆卧,当一日勿洗澡,并用药汁涂手足心及心胸头面;
-
丁香酒
处方:丁香(勿令犯火,竹刀切片)1钱,槟榔(择稳正而坚,有锦纹者,以竹刀削去底,细切之,勿令经火)4钱,乌梅(取肥大者,汤润,去核,藏米中蒸熟)3枚,常山(临用去苗,锉片)3钱(甘草水润,蒸一次,取出;功能主治:痎疟病久不愈而成虚劳者。如胃寒人,仅可重烫微温,但不宜热服,恐作呕逆也。
-
手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人参养胃汤
主治:暑疟、风疟、痰疟、食疟、瘴疟。《普济方》卷二一九方之人参养胃汤:组成:人参3钱,茯苓(去皮)4钱,北五味子5钱,黄耆3钱,白扁豆3钱,远志3钱,石莲肉(去皮)5钱,生地黄5钱,益智仁3钱,川当归3钱半,川芎2钱半,麦门冬(去心)3钱,甘草2钱,大枣6枚。主治:虚损血衰,手足软,行步无力,口苦舌干。
-
医林指月
《医林指月》医学丛书。清·王琦辑。刊于1767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著十二种(另附一种)。计有《医学真传》、《质疑录》、《医家心法》、《易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伤寒金镜录》、《痎疟论疏》、(附《痎疟疏方》)、《达生篇》、《扁鹊心书》、《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学古诊则》。
-
肥气丸
《三因极一病匠方论》卷七:肥气丸:处方:青皮(炒)60克当归须苍术各45克蛇含石(煅,醋淬)23克蓬莪术(切)三棱(切)铁孕粉各90克(与三棱、蓬术同入醋煮一伏时)制法:上药为末,醋煮米糊为丸,如绿豆大。肝积名肥气,色青,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为积疝,女为瘕聚。另研茯苓、皂角为细末,和匀;
-
卢之颐
卢之颐为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推崇《内经》、张仲景,所著《痎疟论疏》,对《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刺疟论》等篇发挥较详,取方亦简当。他在医学思想上,表现了受佛学的影响,例如认为神农本经365种药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便以佛教四数为乘,将其所编本草每药之下,列有四目。
-
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
发作无时疟
《诸病源候论·发作无时疟候》:“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内经》称疟、痎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桂枝二白虎一加芍药黄苓牡桂方
功能主治:胃疟。用法用量:以水4升,煮取1升半,去滓,分3次温服,未发、将发、发后各服1次。摘录:《痎疟论疏》
-
加减柴陈汤
处方:柴胡根1钱,黄芩钱半,炙甘草5分,当归身3钱,青蒿根2钱,赤茯苓3钱,制半夏钱半,陈皮1钱,生姜1片。寒重,加桂枝8分,干姜5分,甚则加制附子,去生姜、黄芩;气虚,加人参1钱、黄耆2钱,冬白术钱半;溲秘,加车前子3钱,木通1钱;久疟,加鳖甲3钱、怀牛膝3钱;截疟,加酒炒常山3钱,乌悔3枚,或夜光丸3钱。
-
加减异功散
《普济方》卷四○三:加减异功散:处方:人参3钱,白术3钱,茯苓3钱,京芍药3钱,黄耆3钱,当归3钱,桔梗3钱,厚朴3钱,紫草3钱,粉草(炙)3钱。再加附子(炮)。摘录:《普济方》卷四○三《广嗣纪要》卷十一:加减异功散: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陈皮、当归、黄芩、柴胡各等分。用法用量:炒陈米汤送下。
-
老疟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老疟饮:处方:苍术(泔浸)草果(去皮)桔梗青皮陈皮良姜各15克白芷茯苓半夏(汤洗去滑)枳壳(麸炒,去瓤)甘草(炙)桂心干姜(炮)各9克紫苏叶川芎各6克制法:上药锉散。主治:久疟,结成癥瘕癖在腹胁,诸药不去者。仍吞下红丸子。附注:痎疟饮(《古今医鉴》卷五)。
-
麻黄二桂枝一小青龙一汤
功能主治:寒疟。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先煮麻黄数沸,去沫,纳诸药,煮取1升,去滓,分2次温服。摘录:《痎疟论疏》
-
辟寒散
处方:川芎8分,防风1钱,白芷5分,广皮1钱,半夏1钱5分,羌活1钱,秦艽1钱,枳壳1钱,苏梗1钱。功能主治:辛温解散。主痎疟初发,外有寒邪。用法用量:加生姜3大片,水煎服。摘录:《医醇剩义》卷三
-
十将平痎汤
处方:酒炒常山4.5克摈榔9克草果仁春砂仁各2.4克醋炒三棱莪术青皮姜半夏炒广皮各3克乌梅肉0.9克功能主治:治痎疟,胁下有块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栀子栝楼汤
主治:瘅疟。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5合,煮取升半,去滓,分3次温服。
-
消毒黄龙丸
《鸡峰》卷五:方名:消毒黄龙丸别名:消暑丸、消毒丸、黄龙丸、消暑丹组成:半夏半斤,茯苓2两,甘草(生)2两。主治:中暍烦躁,汗出身热,头疼,痰逆恶心,口燥多渴,胸膈不利,饮食减,昏困嗜卧;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生姜汁作糊为丸,如绿豆大。
-
乌梅白薇细辛丸
《痎疟论疏》:方名:乌梅白薇细辛丸组成:乌梅(汤润,去核,纳米中蒸之,米熟为度,取出晒干)1两,蜀漆(临用去根,同甘草末拌匀,水润蒸之,俟冷去甘草取蜀漆,锉碎,又拌甘草水,再蒸半炷香,晒干)1两,鳖甲(取九肋者5枚,洗去皮肉;主治:肝疟。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时病论
《时病论》外感病专著。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疟疾、湿温、秋燥、咳嗽、伤寒、冬温等各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点,以及辨证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诸法及选方。
-
收
②收敛,收涩。《素问·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
正柴胡饮
概述:正柴胡饮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对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2):58,对正柴胡饮进行拆方、组方,以及各构成药味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影响的实验,证明全方有效,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全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都能明显削弱全方效应。提示与相须、相使、相恶有关。
-
人参胃风汤
概述:人参胃风汤为方剂名,见《张氏医通》卷十六,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人参养胃汤。制法: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四钱,加生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热服。功能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兼治饮食伤脾,发为痎疟,或脾胃中脘虚寒,呕逆恶心。
-
赤小豆花
《中医大辞典》·赤小豆花: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angularisWight的花。治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①《本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③《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
女萎石膏汤
主治:瘅疟。用法用量:水5升,煮至米烂,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分温2服。温覆令微似汗,汗出者愈。
-
柴陈拈涌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厚朴、玄明粉、香附、鳖甲、归尾、赤芍。功能主治:疟母。老痰食积留于胁下,按之有形,多成痎疟,连岁不已,脉来弦细无力。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
霜墨丸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方名:霜墨丸组成:砒霜1钱,墨半钱,蓐草灰半钱,绿豆粉1分。主治:痎疟。用法用量:每服2丸,未发前一时辰醋汤送下。端午日未出时,面东修合,不得言语。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糯米粥和丸,如小豆大。
-
柴平汤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宦邸便方》:柴平汤:处方:银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去芦)半夏(汤泡七次)各3克甘草1.5克陈皮3.6克苍术(泔浸)4.5克厚朴(姜制)3克功能主治:和解少阳,祛温和胃。功能主治:痎疟,湿疟,食疟;②《医方考》: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
-
甘草知母鳖甲丸
处方:甘草(去头尾,好酒浸、蒸从已至午,取出晒干)5钱,知母(槐砧上锉碎,入干木臼内捣烂)1两,鳖甲(取九肋者,洗去皮肉,配醋煮透,炙黄色)1两,常山(临用去苗,用甘草末同水拌蒸,取出,好酒润1宿)3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脾疟。摘录:《痎疟论疏》
-
葛根猪苓汤
处方:葛根(用雪水或秋露润透,阴干,锉碎)1两,猪苓(削去黑皮,切作薄片,在流水浸1宿,取出锉片,用升麻叶拌蒸1日,去叶晒干;功能主治:瘅疟。用法用量:方中地骨皮用量原缺。摘录:《痎疟论疏》
-
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
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肺疟。用法用量:每服5-7钱,水煎服。摘录:《痎疟论疏》
-
桂枝一白虎二汤
功能主治:阳明疟疾。用法用量:以水3升5合,先煮秔米,减半升,去秔米,纳诸药,煮取1升2合,分2次温服,未发、临发各服1次。摘录:《痎疟论疏》
-
三解汤
处方:黄连1.5克黄芩3克大黄12克栀子4.5克花粉6克连翘4.5克半夏3克茯苓6克木通3克泽泻4.5克青荷梗33厘米功能主治:治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者。摘录:《医醇剩义》卷一《医方考》卷二:方名:三解汤组成:麻黄(去节)3钱,柴胡(去芦)3钱,泽泻3钱。无汗要有汗,故用麻黄以发之。
-
加味白虎汤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加味白虎汤:处方:生石膏12g,连翘9g,知母6g,黄连3g,黄柏6g,元参9g,蝉蜕6g。摘录:《辨证录》卷四《赤水玄珠》卷七:加味白虎汤:处方:白虎汤加瓜蒌仁、枳壳、黄芩。《广嗣纪要》卷十一:组成:生地1钱半,黄芩1钱,麦冬1钱,人参1钱,知母1钱,葛根1钱,石膏3钱,甘草5分,乌梅半个。
-
加味柴物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何首乌、知母、麦冬、乌梅。功能主治:截疟。主三阴痎疟。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
交解饮
处方:肉豆蔻(半生,半面裹煨)草豆蔻(如上法)甘草(半生,半炙)厚朴(半生,半姜制炒)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散。功能主治:治脾胃气弱,阴阳胜复,发为痎疟。(疟疾)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服。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
解毒薷苓汤
处方: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山栀(去皮)1钱,泽泻1钱2分,猪苓8分,赤茯苓(去皮)8分,白术(土炒)8分,肉桂1分,扁豆9分,厚朴(制)9分,香薷3钱。功能主治:解暑热。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乌梅1个,煎8分,冷服。各家论述:解毒,黄连解毒汤也;薷,香薷饮也;苓,五苓散也。三方合用,复方之制也。
-
疟邪
《内经》称疟、痎疟;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针灸治疗:以大椎、间使、陶道、后溪等穴为主。
-
卢繇生
卢繇(繇音yáo摇)生即卢之颐。其父卢复精医兼通佛学。他推崇《内经》、张仲景,所著《痎疟论疏》,对《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刺疟论》等篇发挥较详,取方亦简当。他在医学思想上,表现了受佛学的影响,例如认为神农本经365种药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便以佛教四数为乘,将其所编本草每药之下,列有四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