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六要
《医学六要》医学丛书。明·张三锡纂。作者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医著与六要有关内容分别予以汇编,内容有四诊法一卷,经络考一卷、病机部二卷、本草选六卷、治法汇八卷、运气略一卷;现存明刻本,日刻本。
-
脾虚呕吐
定义:脾虚呕吐为病证名。是指脾虚湿盛而致的呕吐。脾虚呕吐的治疗:脾虚呕吐治宜理脾和胃。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四诊法
《四诊法》为诊断学专著。编者分析了浮、沉、迟、数等30脉的脉象、主病,对切脉部位、脏腑分部,持脉法、平脉、病脉、相类脉、危脉、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述与辨析。并重点记述五官、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望、闻、问三诊,末附崔嘉彦《四言举要》。作者上本《内经》、《难经》,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编成此书。
-
火头痛
《医学六要·头痛》:“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治宜清热泻火止痛,用白虎汤、清降玉女煎、一味大黄散等方。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
-
肝火耳聋
肝火耳聋病证名。肝火上扰所致的耳聋。伴见多怒。《医学六要·耳》:“肝火,左脉弦急而数,属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鸣或聋。”治宜平肝降火,用龙胆泻肝汤、聪耳芦荟丸等方。参见耳聋条。
-
风热耳聋
《医学六要·耳》:“风热耳聋,耳根连牙床肿痛,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清胃兼辛凉散之。”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蛤粉丸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六:蛤粉丸:处方:黄柏(炒)1斤,知母1斤,蛤粉1斤。功能主治:雀目,不拘年月远近,但黄昏不见物者。《仙拈集》本方用法:黄蜡熔汁,入蛤粉相和得所,每用刀切下二钱,以猪肝二两,剖开掺药在内,麻绳扎定,水一碗,入铫内煮熟,乘热熏之,至温并肝食之。主治:虚热遗滑。
-
虎骨四斤丸
《医学六要》卷五:虎骨四斤丸:处方:虎胫骨1两(酥炙),没药(另研)5钱,乳香(另研)5钱,附子(炮,去皮尖)2两,肉苁蓉(洗净)1两半,川牛膝1两半,木瓜(去瓤)1两半,天麻1两半。主治:酒色所伤,寒湿所袭,肝肾两亏,腰腿疼痛,步履艰难,热痛如火,冷甚如冰,似瘫似痪,常怕风寒。每服二三钱,淡盐汤送下。
-
加减羌活胜湿汤
处方:二术、二活、二防、木通、木瓜、南星、半夏、泽泻。功能主治:体厚湿郁,自觉遍身沉重,难于转侧,两膝时痛肿,不红不硬,六脉濡弱,天阴更甚者。摘录:《医学六要》卷五
-
脾泄丸
处方:白术(炒)60克白芍(酒炒)30克神曲(炒)45克楂子半夏备45克黄芩(炒)15克苍术60克制法:上药用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脉因证治》卷上《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三:方名:脾泄丸组成:人参1两,白术(土炒)1两,白茯1两,山药1两,陈皮1两,黄连(炒)5钱,山查5钱,麦芽1两,肉豆蔻3钱,泽泻1两。
-
张叔承
张叔承即张三锡。张三锡为明代医家。字叔承,别号嗣泉。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书,汇集成《医学六要》一书,首卷为《经络考》,对经络理论有所考证和发挥。
-
脾泻丸
处方:人参白术(土炒)白茯苓山药陈皮各30克黄连(炒)15克山楂15克麦芽30克肉豆蔻9克泽泻30克功能主治:治脾虚久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六要》卷三
-
张嗣泉
张嗣泉即张三锡。张三锡为明代医家。字叔承,别号嗣泉。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书,汇集成《医学六要》一书,首卷为《经络考》,对经络理论有所考证和发挥。
-
伤风头痛
治宜祛风解表,用芎芷香苏散、十味芎苏饮等。《医林绳墨·头痛》:“有风寒克于头,令人鼻塞声重,自汗恶风,此伤风之头痛也。”《丹溪心法·头痛》:“如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藁本、白芷。”伤风头痛的艾灸治疗:选穴:外关、合谷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症状消失后巩固灸1~
-
火热头痛
火热头痛为病证名。《医林绳墨·头痛》:“有心烦头痛,病出于耳,其络在于手足少阳二经,其症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痛甚则心烦。即火邪头痛,火热头痛。《医学六要·头痛》:“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多由阳明胃火上冲所致。治宜清热泻火,用白虎汤、清降玉女煎、一味大黄散等方。
-
樗皮散
《本草纲目》卷三十五引《仁存堂方》:樗皮散:处方:樗根白皮3钱。功能主治:辟蚊子。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八《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方名:樗皮散组成:樗根白皮2两,槐角仁4两,枯白矾2两,甘草(炙)。主治:下血及血痢,下后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钱,清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独连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独连丸:处方:鸡爪黄连(去须)4两(米醋1升,于研钵内熬尽,取出晒干)。功能主治:消渴。主治:血淋下血;肠风下血及痔疾。制备方法:于猪大肠头内煮熟,去肠,将药末用糕并米饮汤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大脏丸(《赤水玄珠》卷九)、脏连丸(《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
-
和中蠲痛汤
处方:草豆蔻(须用建宁者,无则用白豆蔻)、山楂、香附、川芎、半夏、苍术、厚朴、缩砂、枳实、炮姜。功能主治:一切胃脘暴痛。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录:《医学六要》卷五
-
化痰健脾丸
处方:人参3两,白术3两,枳实1两,半夏1两5钱,陈皮1两5钱,胆星1两5钱,蛤粉1两,赤苓1两5钱。功能主治:脾胃弱而有痰者。用法用量:神曲糊为丸服。摘录:《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一《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组成:人参3两,白术3两,枳实1两,半夏1两5钱,陈皮1两5钱,胆星1两5钱,蛤粉1两,赤苓1两5钱。
-
换金丹
《玉案》卷五:换金丹:处方:广木香3两,青皮(醋炒)3两,芦荟3两,肉豆蔻(面包煨)3两,麦芽(炒)3两,神曲(炒)3两,山楂肉3两,千金子(去壳、油)3两,白术(土炒)2两,黄连2两,槟榔1两,沉香7钱。如上膈胀,白豆蔻汤送下;下膈胀,砂仁汤送下,此丸服后,要合参苓白术散间服。主治:风热客于上焦,口眼斜。
-
黄连泻火汤
处方:黄连8分,黄芩1钱(俱酒炒),生地1钱,升麻5分,柴胡7分。功能主治:目暴发赤肿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六要》卷八
-
加味虎潜丸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四方之加味虎潜丸:处方:人参1两,黄耆(蜜炙)1两,白芍药(煨)1两,当归(酒洗)1两,山药1两,锁阳(酥炙)7钱半,虎骨(酥炙)7钱半,龟版(酥炙)7钱半,菟丝子(制如法)7钱半,破故纸(炒)7钱半,杜仲(姜汁炒断丝)7钱半,五味子7钱半,牛膝(酒浸)2两。
-
莲花散
处方:莲花蕊1两半,黑牵牛头(末)1两半,当归5钱。功能主治:久近痔漏。摘录:方出《本草纲目》卷三十三引《孙氏集效方》,名见《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六方出《本草纲目》卷三十三引《孙氏集效方》,名见《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六:方名:莲花散组成:莲花蕊1两半,黑牵牛头(末)1两半,当归5钱。制备方法:上为末。
-
六丁散
处方:丁香1钱,槟榔1钱2分,草果1钱,知母1钱,贝母1钱半,常山1钱。功能主治:疟。用法用量:水1碗,酒1碗,煎1碗,露1宿,五更温服。量轻重虚实增减。摘录:《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三《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三:组成:丁香1钱,槟榔1钱2分,草果1钱,知母1钱,贝母1钱半,常山1钱。
-
人参平肺散
附注:人参平肺饮(《正体类要》卷下)、人参平肺汤(《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三)。主治:肺痹。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属气虚上逆者。《外科百效》卷二方之人参平肺散:组成:桑皮(倍下)、人参、知母、地骨皮、五味子、青皮、陈皮、半夏、茯苓、黄芩、麦门冬各等分。
-
参术实脾汤
处方:白术2钱,人参2钱,肉果(面包煨)1钱半,白茯1钱,白芍1钱,陈皮1钱,甘草(炙)7分。功能主治:久泻滑肛。摘录:《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六《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六:方名:参术实脾汤组成:白术2钱,人参2钱,肉果(面包煨)1钱半,白茯1钱,白芍1钱,陈皮1钱,甘草(炙)7分。附注:《准绳 类方》有炮附子八分。
-
参术芎归汤
处方: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白芍、川芎、白茯。功能主治:泻痢后及产育气虚脱肛,脉濡而弦者。摘录:《医学六要·治法汇》卷六《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六:方名:参术芎归汤组成: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白芍、川芎、白茯。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附注:《准绳 类方》有山药,无陈皮。
-
通草汤
别名:通草散(《济阴纲目》卷十四)、立效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胃热呕逆。附注:通草橘皮汤(《张氏医通》卷十四)。瞿麦泻热以通气闭,赤芍破血以行血滞,连翘清利热结,通草通利阳明,花粉清热润燥,青皮破滞泻气,白芷解散阳明之经,桔梗开提气血之滞,柴胡疏乳房之腠理,甘草和厥阴之胃气也。
-
中和丸
处方:良姜120克乌梅肉30克茴香45克干姜神曲小麦芽各15克白茯苓苍术甘草各30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主治:湿痰气热。《奇方类编》卷上:方名:中和丸组成:厚朴(姜汁炒)1两,白术(土炒)1两2钱,半夏(姜炒)1两,陈皮8钱,槟榔4钱5分,炙甘草2钱5分,木香2钱5分,枳实(炒)3钱5分。
-
芩连四苓散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三:组成:条芩、黄连、泽泻、赤茯、苍术、陈皮、白术。主治:火泻。用法用量:加灯心30根,煎8分,空心服。加减:腹胀,加木通、厚朴。
-
十补心肾丸
主治:诸虚不足,久不妊娠,骨热形羸,崩中带下;凡人少精神,多惊悸,怔忡,健忘,遗精,滑泄,阳萎,阴虚盗汗,劳热,目昏,耳鸣,头眩,腰膝痠痛。加减:如梦遗,加黄柏、知母各1两;制备方法:除茯神、龟版、虎骨、辰砂共为末,柏子仁另研,鹿角霜、胶候各末俱完,酒融化入炼蜜和药外,其余皆(口父)咀;
-
养荣健脾丸
《麻症集成》卷四:方名:养荣健脾丸组成:洋参、归身、丹参、酒芍、柏仁、建曲、谷芽、玉竹。《医学六要》卷七:方名:养荣健脾丸组成:人参4两,白术4两,枳实1两半,当归3两,白芍3两,抚芎1两,麦冬2两,柏子仁1两。主治:血少肠胃枯涩,口干便秘,皮肤干燥,食不能运;制备方法:生地黄煎汤熬膏,神曲糊丸。
-
香矾散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七:方名:香矾散组成:香附子、白矾末。用法用量:空心米饮调服。主治:久患聤耳,风毒冷疮,时发痒痛。《普济方》卷二七五引《卫生家宝》:方名:香矾散组成:白矾半两,乳香2钱半(先飞矾,令溶后,下乳香,飞住),麝香半钱,轻粉半钱。用法用量:先用盐汤或浆水洗过,干贴或掺患处。
-
消导宽中汤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五:方名:消导宽中汤组成:白术1钱半,枳实(麸炒)、厚朴(姜制)、陈皮、半夏、茯苓、山楂、神曲、麦芽、萝卜子。主治:水肿。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加减: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
-
益气健脾丸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方名:益气健脾丸组成:人参3两,白术3两,陈皮1两半,炙甘草8钱,枳实1两半,白茯苓2两。主治:脾弱不能运化,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淡耳鸣,食少。加减:大便泄泻,加山药、扁豆、炒莲肉;甚者,加肉豆蔻。
-
通肠丸
《医学六要》卷五:方名:通肠丸组成:大黄(酒浸)2两,滑石(飞研)2两,陈皮(去白)1两5钱,厚朴(姜汁制)1两5钱,人参1两,当归1两,贯众(去毛)1两,干漆(炒烟尽)1两,木香7钱5分,槟榔7钱5分,三棱(煨)5钱,蓬术(煨)5钱,川芎5钱,薄荷5钱,玄明粉5钱,雄黄5钱,桃仁泥5钱,甘草5钱。主治:反胃噎膈。
-
通乳汤
《医学六要》卷七:方名:通乳汤组成:猪蹄(下节)4只,通草2两,川芎1钱,川山甲14片(炒),甘草1钱,归身1钱。各家论述:《医略六书》:产妇经血不足,不能上奉而化液为乳,故乳窍不通,乳汁不出焉。《医学探骊集》卷六:方名:通乳汤组成:当归5钱,白芍4钱,川芎3钱,王不留行3钱,熟地4钱,炙山甲2钱。功效:下乳。
-
清中蠲痛汤
《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五:方名:清中蠲痛汤组成:炒黑山栀、炒黑姜、川芎、黄连(姜汁炒)、橘红、制香附、苍术、神曲。主治:胃脘痛久,脉数有火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清化膏
《医略六书》卷十九:方名:清化膏组成:生地5两,熟地5两,天冬3两(去心),麦冬3两(去心),川贝3两(去心),瓜萎霜1两半,柿霜3两。各家论述:方中生地滋阴壮水,熟地滋肾补阴,天冬清心凉肺以益肾水,麦冬润肺清心以生津液,瓜萎霜润燥豁痰,柿霜润燥退热。主治:阴虚肠胃干燥,口干,咳嗽,血枯噎膈者。
-
清火健脾丸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方名:清火健脾丸组成:白术3两,枳实1两,半夏1两5钱,陈皮1两5钱,炒栀子1两,炒黄连5钱。主治:脾胃弱,有火症,食少,嘈杂恶心。制备方法:水泛为丸。
-
散毒雄黄丸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八:方名:散毒雄黄丸组成:雄黄(研,飞)1两,郁金1两,巴豆(去皮)14枚。主治:缠喉风及急喉闭,卒然倒仆,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吐出顽痰立苏,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头上尚热,即以刀尺铁匙斡开口灌之下咽,无有不活。如小儿急惊用2-3丸,量大小加减。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
最效散
《医学六要》卷七:方名:最效散组成:螃蟹(去足,烧存性)。主治:吹乳。用法用量:每服2钱,黄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愈毒汤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五:方名:愈毒汤组成:土茯苓4两,白藓皮3钱,苦参3钱,金银花3钱,黄柏1钱,皂角子30粒,薏苡2钱,木通2钱,防风2钱。主治:曾病梅疮而头痛不止,或咽中痛,或臂膊有一块痛,属疮毒者。加减:气虚,加参、耆;血虚,加四物。
-
舒郁健脾丸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方名:舒郁健脾丸组成:白术4两,枳实2两,香附5两,川芎1两5钱,陈皮1两半,神曲1两半。主治:多抑郁人,心下不舒,食少倦怠。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神曲糊为丸。
-
噙化丹
主治:阴虚劳嗽。《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六:方名:噙化丹组成:百药煎、乌梅肉、紫苏心叶、人参、麦门冬、甘草。用法用量:每次噙化1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五生饮
《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方名:五生饮组成:生韭汁1杯,生藕(或用鲜荷叶)汁1杯,京墨侧柏汁1杯(研烂),生地汁1杯(研烂)。主治:一切上焦血症。用法用量:以童便和汁服。
-
五豆汤
《普济方》卷二五三引《德生堂方》:方名:五豆汤别名:五豆饮组成:黑豆5升,黄豆5升,绿豆5升,青豆5升,赤小豆5升,干葛1斤,甘草1斤,贯众半斤(俱不锉)。功效:解酒毒,止烦渴,发痘疮,并能解发渴之证后成疮痍者。酒后喝,随意饮之;附注:五豆饮(《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六)。方中贯众用量原缺。据《袖珍方》补。
-
本草发明切要
《本草发明切要》为书名。《本草选》为药物学著作。明·张三锡撰,王肯堂校。本书据《本草纲目》中已载药物,选出其中的600余种,并按原书分类方法,分为山草、水草、毒草等27类。每种均记其地道、修治、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是《本草纲目》的一种节录本。现有明·《医学六要》刊本。
-
经络考
《经络考》为书名。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经络考》为明·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本书内容来自《内经》《难经》和《十四经发挥》及马莳注说,并载有图。现存有明重刻本。《经络考》([明·万历三十七年]张三锡)全文在线阅读赵献可撰《经络考》:明·赵献可撰《经络考》。见《鄞县志》。
-
张三锡
张三锡为明代医家。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书,汇集成《医学六要》一书,首卷为《经络考》,对经络理论有所考证和发挥。世医出身,行医三十年。博采群书,著成《医学六要》,其中包括《四诊法》、《经络考》、《病机部》、《治法汇》、《本草选》、《运气略》。影响甚大,名医王肯堂称赞之,并称张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