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献可
概述:赵献可为明末医学家。学术贡献:赵献可好学博览,曾游学陕西、山西等地,精医理,推崇薛己,谓“命门”是人身脏腑之主,其意义甚至重于心,命门之火为人身之至宝,性命之本。于古方六味丸、八味丸运用颇有心得。著有《医贯》六卷(1617年),《邯郸遗稿》、《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等。
-
赵养葵
赵养葵即赵献可。赵献可为明代医学家。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属浙江)人。据《浙江通志》载:平素好学善医,著有《医贯》《经络考正》等书。
-
医巫闾子
医巫闾子即赵献可。赵献可为明代医学家。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属浙江)人。据《浙江通志》载:平素好学善医,著有《医贯》《经络考正》等书。
-
经络考
《经络考》为书名。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经络考》为明·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本书内容来自《内经》《难经》和《十四经发挥》及马莳注说,并载有图。现存有明重刻本。《经络考》([明·万历三十七年]张三锡)全文在线阅读赵献可撰《经络考》:明·赵献可撰《经络考》。见《鄞县志》。
-
孕妇背痛
孕妇背痛为病证名。赵献可《邯郸遗稿》:“孕妇背痛者,气所滞也,宜紫苏饮。”
-
医宗己任篇
《医宗己任篇》医学丛书。清·杨乘六辑,王汝谦补注。全书辑评四种清代医著,即高鼓峰《四明心法》(又名《医家心法》)三卷;《四明医案》一卷;以及吕用晦《东庄医案》一卷,董废翁《西塘感症》三卷。本书在评注中指出高鼓峰等三位的学术渊源宗薛己、赵献可一派,重视脏腑辨证及肾命学说,有助于领会原著精神。
-
医贯砭
《医贯砭》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本书是对赵献可《医贯》一书所作的书评,采用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对该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理论、治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作者指出当时医界中或有拘泥于一、二温补成方治病之弊,力主辨证论治,颇具一定影响,故此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
哑胎
哑胎病名。指孕妇失语。明·赵献可《邯鄣遗稿》:“胎前忽然不语者,谓之哑胎。”参见子喑条。
-
赵贞观
赵贞观明代医家。字如葵。鄞县(今浙江)人。名医赵献可之子。承父业,亦精医,颇具医德,治病不计利,著有《痘疹论》、《绛雪丹书》等,已佚。
-
胎前吞酸
胎前吞酸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孕妇脾虚或肝郁,复伤于饮食所致。脾虚者,由于脾虚不运,伤食太过,症见胃脘填塞,不得传化而致吞酸。治宜温养脾胃,方用六君子汤加吴萸;肝郁者,由于肝气郁滞,化热犯胃,症见嗳腐吞酸、脘闷胁胀等。宜泻肝清热,用左金丸。
-
胎前手足麻木
胎前手足麻木病证名。明·赵献可《邯郸遗稿》:“胎前手足麻木,此属血少,宜养血安胎,以八珍汤为主。”
-
胎前食泻
胎前食泻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指怀孕后饮食过多而泻下。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不健运,胃不能腐熟水谷,于是腹满嗳气,泻下酸臭。治宜健脾消食导滞。用养胃汤加山楂、神曲、麦芽,或用保和丸治之。
-
胎前寒泻
胎前寒泻病证名。多因孕后脾肾阳虚,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肾,以致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运化失职,传导失司所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脐下作痛,喜暖喜按,肠鸣即泻,腹胀畏寒肢冷。治宜温阳健脾止泻,用四神丸,或理中汤;饮食生冷者,症见腹痛泻下酸臭,腹胀痞满,嗳气腐臭,治宜消食导滞止泻。
-
胎前赤白痢
胎前赤白痢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下痢。详该条。
-
胎疟
胎疟病名。出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疟。详该条。
-
实女
实女生理学名词。指女子从未来月经而无明显病状者。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凡室女从幼经水未至,面色如故,饮食如常,名曰实女。”即石女。参该条。
-
妊娠暑泻
妊娠暑泻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妇女妊娠期间适逢暑令,摄生不慎,内伤生冷之湿,外受暑热之邪,湿热损及肠胃,症见泄泻如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等。由于耗伤津液,易于伤胎。治宜清暑去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并宜注意安胎。
-
冯兆张
冯兆张(17世纪)为清代医家。字楚瞻,浙江海盐人。平素崇尚温补之法,于治小儿亦主张初期应用峻烈之品以祛邪,再以攻补兼施之法,终以养正补药。推崇赵献可命门之说。先后经三十年,编成《冯氏锦囊秘录》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内、外、妇、儿、药性、脉诊等多方面。主张医道不可不深知,强调辨证论治。
-
经络考正
《经络考正》为书名。明·赵献可撰。见《浙江通志》。书佚。《鄞县志》作《经络考》。
-
儿泣
概述:儿泣为病名,即乳泣。赵献可《邯郸遗稿》:“妊娠未产而乳汁先下者,名曰儿泣。”又称乳胎、儿泣、鬼泣。是指以非哺乳期乳汁自出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疾病。儿泣的病因病机:儿泣因孕妇气血虚弱不能统摄,乳汁自出,出多则血不足以养胎,以致影响胎儿发育。儿泣的治疗:儿泣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
-
医贯
概述:《医贯》为中医医论著作。明·赵献可撰于1617年。作者在学术思想上推崇薛己,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强调命门真火、真水的重要性。内容分述中风、伤寒、温病、血症等病的证治,治法以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为主要方剂。本书对水火阴阳的辨析至为细致,是研究命门学说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