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噫
噫即嗳气。《素问·脉解》:“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详见嗳气条。
-
心为噫
心为噫指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
凉注
凉注病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肢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澼,目黄,爪甲及口唇青。”参见九注条。
-
千金散子
《普济方》卷三四五:方名:千金散子别名:千金散组成:罂粟(米炒令黄)。主治:产噫。用法用量:用1字,熟水调下阿胶丸。制备方法:上为末。
-
咽酸
咽酸证名。又称吞酸、醋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食后噫酸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详见吞酸、吐酸条。
-
刺五脏死候
刺五脏死候指针刺误伤五脏的后果。《黄帝内经素问·四时逆从论》:“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
-
脾寒
脾寒①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②同脾阳虚的病机。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