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医学
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西医学具有许多不同于中医学的特点,主要是倾向于还原论思想,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研究,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注重生物学内容,注重形态结构和局部定位,注重特异性的病理改变,特异性的病因和特异性的治疗等。
-
中医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的概念:中医解剖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医学史上缺乏明确的论述。而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更肯定西医学的解剖内容,谓之“精思研究,不作一影响揣度语,则西士所独也”。1973年国外学者Goldbeig曾提出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两种环核苷酸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的关系,就是中西医结合应用的实例。
-
朱汉章
朱汉章对文化及思想的贡献:(一)针刀医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针刀医学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迈向现代科学的碰撞性、相融性和现代科学性,而东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各自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针刀医学理论体系将两者赋予以下特点: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共济东方哲学思想的主体是抽象思维。
-
中西汇通
中西汇通指中医学与西医学融汇沟通。中西汇通含义有二:1.指医学思想.唐宗海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在其撰著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引《内经》原文用解剖、生理知识阐释中医基本理论,提倡把中西医汇通的原则运用于临床。
-
宿翳
宿翳的病因病机:宿翳系凝脂翳、花翳白陷、聚星障、混睛障等黑睛疾病或外伤痊愈后遗留的瘢痕翳障。若翳与黄仁粘着,其色白中带黑,或有细小赤脉牵绊,瞳神倚侧不圆者,称斑脂翳。外治点七宝散。文献摘要:《秘传眼科纂要·论退翳难易》“至若退翳之法,如风热正盛,则以祛风清热之药为主,略加退翳药;
-
翳
通常指引起黑睛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瘢痕,如凝脂翳、宿翳等。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邪甚入里,或内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连缀成串、成树枝状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溃陷,此属花翳白陷之类。虚证又宜滋养肝肾,养阴清热;
-
医学史
在他的《对于盖伦的疑惑》中,腊泽斯是第一个运用实验方法证明盖伦的体液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的错误。贝塔郎菲创立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后,系统生态学(1966年)、系统生理学(1973年)、系统生物医学(1992年)、系统生物学(1993年)、系统生物工程(1994年)、系统遗传学(1994年)等学科概念先后诞生。
-
平衡
力学有力系的平衡、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等概念。其中,热动平衡亦称热力学平衡,是指在不变的外界条件下,物质系统的宏观状态保持不变的情况,这时物质系统中不发生任何宏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化学有化学平衡、均相平衡、多相平衡、以及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水解平衡、络合物平衡等概念。
-
系统论
概述:系统论是研究世界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的科学理论。现代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半个世纪来,系统论有了长足发展,世界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被从不同方面作出研究,建立起许多新的系统论学说,诸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泛系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参量型系统论、生命系统论、中医系统论等。
-
现代中医学
现代中医学是中国医学从20世纪开始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体系。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针麻原理、血瘀实质、阴阳实质、脏腑实质、经络实质,辨证客观化以及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的发展,日益增多地出现着非经典性的新概念、新观点、新学说,正孕育着现代中医理论。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及其体系,将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
-
五迟五软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西医学上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情较重,预后不良;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
-
汉方新解
《汉方新解》为书名。撰年不详。作者意在以西医学理论解说中医(尤其针对张仲景学说),“以期东西两派医学之融合统一。”全书收方110首,主要系仲景方。每方除述药物、剂量、用法外,更分治验、方证概说、腹证、图解、适应证等项。对瘀血证颇多阐发,自谓对下瘀血丸、大黄 虫丸、抵当丸解说最具心得。
-
朱绍溪
朱绍溪即朱沛文。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
-
惊震内障
毒邪侵袭证:惊震内障·毒邪侵袭证(traumaticcataractwithtoxininvasionpattern)是指毒邪侵袭,以目珠疼痛难忍,羞明流泪,视力骤降,眼睑红赤肿胀,白睛混赤,黑睛生翳如凝脂,或黄液上冲,晶状体混浊或破碎,全身可兼见口苦口干,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惊震内障证候。手术参见白内障针拨术条。
-
风赤疮痍·气阴两虚证
定义:风赤疮痍·气阴两虚证(wind-redsorewithqi-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阴两伤,以眼睑红肿渐减,痂皮剥落,身疲乏力,纳食不馨,大便溏薄,口干欲饮,苔薄,舌红少津,脉细为常见症的风赤疮痍证候。西医学之眼睑带状疱疹、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眼睑热性病疱疹等有类似表现者,均属本病范围。
-
风赤疮痍·血虚风燥证
定义:风赤疮痍·血虚风燥证(wind-redsore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眼睑皮肤粗糙、肥厚、脱屑、干涩瘙痒,舌质淡,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风赤疮痍证候。西医学之眼睑带状疱疹、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眼睑热性病疱疹等有类似表现者,均属本病范围。
-
黄油症
是指以黑睛内外侧白睛表面有淡黄色斑块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黄油症类似西医学的睑裂斑。黄油症的症状:《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黄油症由肺脾湿热所致。症见眼裂部白睛表面,黑睛内、外侧有淡黄色隆起,状如脂膜,浮嫩微皱,状呈三角形,尖端向着眦角,但不与眦角相连,亦无赤丝攀附,不痒不痛,不侵及黑睛,故不影响视力。
-
云雾移睛·肝肾阴虚证
定义:云雾移睛·肝肾阴虚证(fogmovingbeforeeyewithliver-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肝肾阴虚,以眼前黑花飘动,时隐时现,或有闪光感,逐渐进展,或伴能近怯远,视物昏蒙,眼干涩,易疲劳,舌红,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云雾移睛证候。常由葡萄膜、视网膜的炎症、出血、退变,以及玻璃体的退变等引起。
-
云雾移睛·气血两虚证
定义:云雾移睛·气血两虚证(fogmovingbeforeeye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亏虚,以自觉视物昏花,眼前黑影飘动,时隐时现,不耐久视,眼珠涩痛,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少气懒言,唇淡舌嫩,脉细为常见症的云雾移睛证候。常由葡萄膜、视网膜的炎症、出血、退变,以及玻璃体的退变等引起。详见云雾移睛条。
-
暴盲·脾肾阳虚证
定义:暴盲·脾肾阳虚证(suddenblindnesswith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视力骤降,眼前时见蚊蝇飞舞,视物易形,或神光自现,或仰视则明,动则昏花,继而目盲不见,或视网膜、黄斑水肿,全身可兼见形寒肢冷,神疲懒言,腰酸无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暴盲证候。
-
远视·气血两虚证
定义:远视·气血两虚证(hyperopia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气血两虚,以视远较视近清楚,不耐久视,两目隐痛,甚则连及前额,全身可兼见面色少华,心悸怔忡,头晕失眠,气短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远视证候。远视轻者视远较视近清楚,故古称能远怯近症,至《目经大成》始名远视。
-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为书名。清·王有忠撰。刊于1906年。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西医解剖图,绘出各脏分合图,标明十二经穴位置,论述各脏腑的结构功能、病理及治法。并附备用诸方,以资临床参考。现存光绪及民国时期三种石印本及《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本。
-
陈邦贤
陈邦贤现代医学家(1889-1976年)。字治愚,晚号红杏老人。江苏丹徒人。1910年投书拜丁福保为师,受其启发,对中、西医学及医学史均深感兴趣。并开始撰写第一部《中国医学史》于1919年初版。1949年后,由江苏调至中医研究院,任医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史学会常务委员。
-
医学伦理学
概述:医学伦理学是用伦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关系行为的是非善恶问题的学科。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各种医德规范,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人工授精把有第三者参与的合子引入婚姻关系,是否会破坏家庭的基础?
-
朱辟疆
1942年5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格致余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单位:镇江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研究所(邮码:212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各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代谢性及风湿类疾病,内科疑难杂症,对慢性肾衰竭尤有研究。
-
理论医学
关于诊断与治疗的本质和规律,研究形成正确诊断的途径、方法、手段,治疗过程中自愈和治愈、治疗和疗效、医和护、医护和患者等关系,以及医疗与预防、保健的关系等。中医学的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西医学关于医学模式转变的讨论,都包含较典型的理论医学内容。
-
医学方法
医学方法是在医学的研究活动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所运用的方法。(2)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在医学的应用,如观察与实验、假说与理论、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定性与定量等,它遵循这些方法的一般原则,而研究的内容是医学的,体现出一定的医学特点。
-
医学方法论
概念:医学方法论是以医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例如,如何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体观、疾病观指导下,形成正确的考察和理解健康与疾病的思考方式;如何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移植和吸收非医学方法以创立和发展新方法;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情况下,医学方法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
-
PC
基本组成包括蛋白C和它的辅因子蛋白S,两者都是依赖维生素K的止血蛋白质,共同水解灭活凝血加速剂(因子Ⅴa和Ⅷa)。分配色谱法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使组分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其中一相被涂布或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慢性咽炎属祖国医学“喉痹”范畴。
-
朱少廉
朱少廉即朱沛文。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
-
新翳
概述:新翳(newnebula)是指黑睛混浊,呈灰白色,表面粗糙,边界模糊,具有发展趋势,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表现。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新翳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
-
黄油障
是指以黑睛内外侧白睛表面有淡黄色斑块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黄油症类似西医学的睑裂斑。黄油障的症状:《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黄油症由肺脾湿热所致。症见眼裂部白睛表面,黑睛内、外侧有淡黄色隆起,状如脂膜,浮嫩微皱,状呈三角形,尖端向着眦角,但不与眦角相连,亦无赤丝攀附,不痒不痛,不侵及黑睛,故不影响视力。
-
瞳神干缺·脾肾阳虚证
定义:瞳神干缺·脾肾阳虚证(drydefectivepupilwith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瞳神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或花瓣状,部分或全部失去展缩功能,黄仁色泽干枯不荣,视物模糊,眼疲劳,体胖乏力,动辄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瞳神干缺证候。又名瞳人干缺、瞳神缺陷。
-
瞳神干缺·肝胆实热证
症状:瞳神干缺·肝胆实热证患者眼痛头疼,热泪频流,羞明难睁,眼前有黑花漂浮,视物不清,抱 红赤,黑睛后壁可见羊脂状或色素样沉着物,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瞳神干缺或神膏混浊,全身可伴有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弦而数。瞳神紧小、瞳神干缺颇类西医学之虹膜睫状体炎,瞳神干缺又多见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
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即汉医。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学,回日本时带去了《伤寒杂病论》等,并先后撰写《新椅方》、《续添鸿宝秘要钞》等书,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张仲景学说。日本汉方医学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形成了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内容。
-
惊震内障·毒邪侵袭证
定义:惊震内障·毒邪侵袭证(traumaticcataractwithtoxininvasionpattern)是指毒邪侵袭,以目珠疼痛难忍,羞明流泪,视力骤降,眼睑红赤肿胀,白睛混赤,黑睛生翳如凝脂,或黄液上冲,晶状体混浊或破碎,全身可兼见口苦口干,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惊震内障证候。
-
视瞻昏渺·肝肾阴虚证
见《证治准绳·七窍门》。是指以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逐渐减退,至视物模糊不清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视瞻昏渺症状类似西医学的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视神经炎。
-
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
定义: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obscuredvision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视物昏蒙,目涩难睁,眼底视神经乳头色淡,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心悸怔忡,纳食不馨,舌质淡,脉细为常见症的视瞻昏渺证候。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的治疗:治法:视瞻昏渺·气血两虚证治宜养心益脾,补血行血。
-
视瞻昏渺·瘀血阻络证
定义:视瞻昏渺·瘀血阻络证(obscuredvisionwithpatternofstaticbloodobstructingcollateral)是指瘀血阻络,以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底黄斑部有水肿、出血、渗出,可伴头痛失眠,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沉涩或弦涩为常见症的视瞻昏渺证候。视瞻昏渺症状类似西医学的脉络膜、视网膜炎,以及慢性球后视神经炎。
-
急喉风·风热外袭证
定义:急喉风·风热外袭证(acutethroatwindwithpatternofexternalassaultbywind-heat),风热外袭,以呼吸困难,咽喉肿胀疼痛,吞咽紧涩,汤水难下,痰涎壅盛,咽喉黏膜呈鲜红或紫红色,声门区红肿显著,伴恶风、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
-
惊震内障·血瘀气滞证
定义:惊震内障·血瘀气滞证(traumaticcataract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qistagnation)是指气血瘀滞,以自觉眼胀疼痛,眼睑瘀紫肿胀,或白睛瘀赤,或风 内有鲜血灌睛,并侵入瞳神,晶状体受损,呈点片状混浊或破碎,目力骤降等为常见症的惊震内障证候。多由头眼部挫伤或眼部锐器伤损及晶珠所致。
-
衷中参西录
概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综合性医书。张锡纯著。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
朱沛文
广东南海人。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
-
医学衷中参西录
概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综合性医书。张锡纯著。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
章成之
章成之(1903-1959年)现代医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49年后,应邀赴京,出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先后师事名医丁泽周、曹家达,又学文于章炳麟。学识渊博,医德高尚,凡遇贫病者,虽深夜不辞。临证重辨证,以重剂起危疾。疾擅用虫类药物。著《药物学》、《章次公医案》、《中西医学名词对照》等。
-
喉核
喉核(nodeofthroat;palatinetonsil)为中医解剖部位名,即西医学的腭扁桃体。位于喉腔内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为扁卵圆形组织,与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喉关。
-
高等针灸学讲义
高等针灸学讲义针灸讲义。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消毒学、经穴学、孔穴学、针治学、灸治法、病理学等。本书采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对针灸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书中对于人神禁忌学说进行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医学的汇通。但书中不介绍经络学说及中医理论,显然是一个重大缺憾。
-
平悸汤
组成:太子参15g,朱茯苓10g,五味子10g,酸枣仁10g,三棱10g,莪术10g,郁金10g,当归10g,赤芍15g,煅牡蛎(先煎)30g,灵磁石(先煎)30g,鹿衔草15g。三棱、莪术辛温化瘀散结,西医学认为期前收缩乃心脏存有异位兴奋灶所致,而兴奋灶乃心内炎症或疤痕组织,相当于中医“微癥积”;煅牡蛎、灵磁石重镇安神、宁心定悸;
-
蚂蝗咬伤
概述:蚂蝗咬伤(leechsting)是指蚂蝗叮咬皮肤,以局部流血不止和轻微痒痛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若再出血,可往伤口上撒一些云南白药或止血粉。(6)若蚂蝗侵入肛门、阴道、尿道等处、要仔细检查蚂蝗附着的部位,然后向虫体上滴食醋、蜂蜜、麻醉剂(如1%的卡因、2%利多卡因)。局部再涂擦碘酒或九一丹软膏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