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功
参见“动功”条。静功泛指不借用四肢和躯体运动而进入气功态的练功方法。其要领强调在通过调身(姿式)、调息(呼吸)、调心(精神内守)而达到“入静”的过程中。呈现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脏腑协调的精气神自我完善的状态,从而达到_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常见的静功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周天功等。
-
六字诀
嘘、呵、呼、咽、吹、嘻六字诀,最早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以后不少有关古代气功的著作中对此均有论述。功法操作静功六字延寿诀1.肾吹气法坐式,双手抱膝同时曲膝,全身自上而下自然放松,排除杂念,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先静坐数分钟,然后口吹鼻吸,吸时须令气满,然后徐徐吹出令其尽,反复行之约20~
-
十八式太极拳
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膝关节弯曲150度左右),膝不过脚尖,两手轻轻下按,直至平脐,掌心向下,同时呼气。站好马步,头顶交叉的左手串放前方,掌心朝上,头顶交叉的右手,屈肘、翻掌使掌心向上,然后向左上方划弧平举,腰往右转≯眼视右手,左手翻掌同时吸气。七、肩前托球接上式动作。十、马步云手接上式动作。
-
医疗气功
现代气功学把有医疗作用的气功功法,统称为医疗气功,也叫医疗功。只要锻炼得法,大多数静功和动功功法对常见的慢性疾患如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原发性高血压、神经衰弱等,都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有修养的气功师的布气(发放外气)疗法,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为气功术语。一般认为,在气功和武术中,静功和动功互相配合,效果显著。
-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为气功学著作。作者蒋维乔,撰于1914年。以小周天为中心,叙述包括姿势、呼吸、腹内震动在内的练功方法。“三调”有一定基础后,应进一步学习“止观”,止观法门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和空观、假观、中观之分。在锻炼调息上,又分一数、二随、三止,四现、五还、六净六步,称六妙法门。
-
练功要领
练功要领是气功练功所遵循的基本法则。(2)动静结合。指练静功时做到体态静而气在动,而练动功时做到体态动而意念专一。(3)上虚下实。指一种“意气伴行,同驻同往,意行气行,意止气止”的练功境界。指练功到高级境界(炼丹)时做到武火发起、文火温养,火候适度。即强调练中有养,养中有练,以功养功,养练并重。
-
太清调气法
太清调气法为气功功法。通过吐纳以引动“内气”运行,增强生理功能的一种静功锻炼方法。见于明·《道藏·太清调气经》。其功法为:在闲暇时,取静室无人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舒展两手,即行调气,以鼻吸气,以口吐气。以关节通、毛孔开,遍身润汗出为度,得汗后,将息良久,乃起床于无风处徐徐散步。
-
寿世青编
《寿世青编》为书名。由清代尤乘撰。全书两卷,上卷载有疗心法言,养肝、养脾、养肺、养肾说,斋说,食忌说,睡诀,孙真人卫生歌,孙真人养生铭,四时摄生篇,十二时无病法,静功六字却病法等。下卷载有服药须知,煎药有法,服药忌食,饮食禁忌节要,却病十要,病有七失不可治,老人病不同治法,论妇人病有不同治法等。
-
内养功
概述:内养功为气功功法名,为静功基本功种之一。盘坐时上身同平坐式,唯两手交叉相握。一般意守丹田较为稳妥,不易产生头、胸、腹三部症状,同时结合呼吸所导致节律的腹壁起伏运动去意守,又能较好地达到集中思想,排除杂念的目的,但部分女性练功者,意守丹田,可出现经期延长及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膻中穴。
-
动功
概述:动功:1.气功功法;采取与意念、呼吸相结合的肢体动作或自我按摩以锻炼内脏、凝静心神、活跃气血的一种动中静的功法。泛指借助于四肢和躯体的有节律动作或击打特定穴位和部位而实现气功态的练功方法。清·尤乘《寿世青编》卷上有“十二段动功”节。常见的动功如八段锦、十六段锦、易筋经,大雁功、鹤翔庄等。
-
陈樱宁
陈樱宁现代道教学者、养生家(1880-1969年)。小时曾习中医。为全真道龙门派居士。后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及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等职。并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传授静功疗法。撰有《黄庭经讲义》、《灵源大道歌注解》、《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等,由后人结集者有《中华仙学》、《道教与养生》等书,较有影响。
-
禅定
这主要是因为,禅定的修行方法与气功养生学尤其是静功养生之说有诸多相通之处。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禅定“止法”要求端正身形,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通过身、息、心三者调融,使精神入注于一种虚明状态,进而“因定生慧”。这与一般气功的炼气、养神诸法门中的炼养要领与过程基本一致,具体方法上也无大的区别。
-
松静功
松静功是一种静功功法,主要是要求放松和入静。3个循环,每次放松后意守大敦或涌泉穴,守3~除上述病症外,尚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痛经、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矽肺、肺结核、美尼尔氏综合征、青光眼、盆腔炎、前列腺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2.排除杂念,全身放松,不用不适之体位。
-
放松功
放松功,近代气功功法名。排除杂念,安定心神,气血调和。功法为:练功姿势不限,准备阶段安神宁志,轻闭两目几分钟,然后随呼吸全身逐步放松。先以意念放松头部,尤应注意两眉之间与咬合肌部位,其后依次放松两肩、两臂、两手、胸部、腹部、两腿、两足。再从后脑开始,依次放松背、后腰、臀部、大腿后侧、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