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处
概述:阴处:1.伏居于地下而未出地面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暗处·阴处:阴处是指暗处。《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阴处反明。”前阴部位·阴处:阴处是指前阴部位。
-
细叶芹
概述:细叶芹,二年生草本。主根长圆锥形。细叶芹的别名:红叶香芹、法香、法国蕃芫荽、法香、山萝卜细叶芹的营养价值:叶含有峨参新素(Anthriscusin)、胡萝卜素(Carotene)、维生素C和铁、镁等元素。有刺激循环、缓解关节疼痛的作用,对黏膜炎亦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有香芹气味,在半阴处长长的叶香味更浓。
-
峨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峨参:拼音名: Shēn别名:土田七[四川]来源:伞形科峨参属植物峨参Anthriscussylvestris(L.根:用于跌打损伤,腰痛,肺虚咳嗽,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水肿;茎粗壮,多分枝,近无毛或下部有细柔毛。小总苞片5-8,卵形至披针形,先端尖锐,反折;肺经功能主治:益气健脾;
-
西瓜霜
《疡医大全》卷十七方之西瓜霜:别名:西瓜硝。用大黄泥钵1个,将西瓜1个照钵大小松松装入钵内,将瓜切盖,以皮消装满瓜内,仍以瓜盖盖,竹签扦定,再以一样大的黄泥钵一个合上,外用皮纸条和泥将缝封固,放阴处过数日,钵外即吐白霜,以鹅毛扫下收好,仍将钵存阴处,再吐再扫,以钵外无霜为度。主治咽喉肿痛,乳娥喉痹。
-
赤衣散
处方:室女月经布(近阴处)一方块。功能主治:女劳复并阴阳易。用法用量:烧灰,调药服下。虚弱脉微者,人参三白汤调赤衣散服之;少腹里急,脉沉逆冷,当归四逆加附子、吴茱萸送赤衣散。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葱白煎
处方:葱白5-6根,盐1撮。功能主治:赤白浊。用法用量:煎汤,熏阴处。摘录:《仙拈集》卷二
-
洞天膏
处方:香白芷120克木鳖子肉蓖麻子仁独活各90克大黄90克乳香没药各60克老葱1千克(洗去泥,风干后用)功能主治:散结消肿,拔毒止痛。主阳证痈疽疮疖,焮红肿痛。木鳖子善通经络,散瘀热,除痈毒;大黄善解热毒,活血祛瘀;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
发汗灵方
处方:苍术(米泔浸)、羌活、白矾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用生姜捣自然汁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一切伤风、伤寒。用法用量:每用1丸,男左女右手紧攥丸对阴处。吃葱姜汤,被盖取汗。摘录:《良朋汇集》卷一
-
观音露
《仙拈集》卷四:观音露:处方:甘草1斤,威灵仙1斤。摘录:《仙拈集》卷四《经验各种秘方辑要》引杨季明方:观音露:处方:蝌蚪70个,滴乳香2钱,净没药2钱(研细末),蟾酥末2分,寸香1分,芒消7钱。功能主治:痈疽,发背,对口毒疮。制备方法:小蛤蟆骨独装酒瓶内,入皮消,埋阴处49日取出,其药化为水。
-
降真丹
处方:石膏1两半,乌头半两,白附子1两,白僵蚕1两,天南星1两,藿香1两,辰砂1两,芎1分,甘草1分,白芷半两,细辛1分,麝香半两(别研)。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鸡头子大,于风阴处晾干。功能主治:风痰偏正头痛,项背拘急,或伤风不可忍者。
-
磨翳散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磨翳散组成:生炉甘石3钱,硼砂2钱,黄连1钱,人指甲5分(锅焙脆,无翳者不用)。制备方法:上药先将黄连捣碎,泡碗内,冷时两三日,热时1日,将泡黄连水过罗,约得清水半茶钟,再将余三味捣细,和黄连水入药钵中研之,如研前药之法,以极细为度。
-
熊胆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二:熊胆膏:处方:熊胆(研)3克腻粉3.5克雄黄(研)麝香(研)各1.5克槟榔末0.3克制法:上五味,研匀,于腊日用豮猪胆1个取汁和药,再将药装入胆囊内,用绵绳系定,揉匀,以松明黑烟熏令遍黑,挂于阴处。摘录:《得效》卷七《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熊胆膏组成:炉甘石(煅过水飞,丸如弹子大;
-
八宝茶
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八宝茶的带翅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przewalskiiMaxim.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蒴果紫色,扁倒圆锥形,4浅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阴处。性味:苦;微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瘀调经;通络止痛。主有经不调;半身不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
长梗排草
拼音名:ChánɡGěnɡPáiCǎo别名:长柄黄连花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长梗过路黄的全草。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1.2-3.2cm,先端长渐尖或近尾状,基部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均有暗紫色或黑色腺点及短腺条,沿边缘尤密,中肋在上面稍隆起,侧脉纤细,4-5对,网脉不明显。性味:甘;主小儿惊风;
-
对叶百部
拼音名:Du Y BǎiB 英文名:TuberSiemonaRoot别名:大百部、野天门冬根、山百部来源:为百部科植物对叶百部StemonatuberosaL.的块根。原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高可达5m。花下具一披针形的小苞片;生境分布:生于向阴处灌木林下、溪边、路边及山谷和阴湿岩石上。性状:块根较粗大,长10~功能主治:同直立百部。
-
梗花雀梅藤
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梗花雀梅藤的果实。叶互生或近对生;花具1-3mm长的梗,白色或黄白色,无毛,单生或数个簇生排列成疏散的总状或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萼片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2500m的山坡、林下、灌丛中或阴处岩石缝隙上。性味:苦;寒归经:肝;主胃热口苦;牙龈肿痛;
-
蛤叶薯
拼音名:HáYèShǔ别名:单边救主、三百棒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山葛薯的根茎。茎左旋,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或总状,有时分枝,单生,很少2-3个生于叶腋;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基部,花丝长约1.25mm,向外弯曲;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近半月形,长1.5-2cm,宽l.0-1.5cm;性味:辛;
-
海石鳖
拼音名:HǎiShíBiē别名:石鳖、海八角毛、八节毛来源:药材基源:为陷板石鳖科动物红条毛肤石鳖、锉石鳖科动物函馆锉石鳖及多种石鳖的全体。近两端的壳片长宽略相近,中间的壳片略宽,峰部有纵肋,翼部有较大的颗较状突起,嵌入片的翼部位置具1个齿裂。足与外套膜之间形成一较狭的外套沟。还含两种新类胡萝卜素;
-
假蒟
《*辞典》:假蒟: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JiǎJǔ别名:蛤药、酿苦瓜、封口好、毕拨子(《生草药性备要,),假荖、蛤荖(《岭南采药录》),假蒌(《南宁市药物志》),猪拨菜(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蛤蒌,山蒌、大柄蒌、马蹄蒌、荜拨、巴岩香(《广西中草药》)。生境分布:生园林或树林中半阴处。
-
金槐
《*辞典》:金槐: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JīnHu i别名:十二槐花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小叶假糙苏的全草。生境分布:多生于山林阴处。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滋阴润燥,止咳,调经。附方:①治痨咳:十二槐花根、臭牡丹、美人蕉根、茯苓、土洋参、黑芨根、对节莲各五钱。②治月经不调:十二槐花、倒触伞根各五钱。
-
爬山猴
《*辞典》:爬山猴: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P ShānH u别名:红孩儿、爬地龙、爬岩龙(《贵州民间方药集》),岩蜈蚣、野海棠(《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盾叶秋海棠的全草及根茎。雌花有2枚圆卵形花被,子房3室,有3个不等大的翅,花柱3。生境分布:生于阴处。治跌打损伤,消伤肿,逐瘀血。
-
铅霜
《*辞典》:铅霜: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QiānShuānɡ别名:铅白霜(《本草图经》)。③《本草衍义》:治上膈热涎塞。(《圣惠方》铅霜丸)②治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铅霜、牛黄各半分,铁粉一分。(《婴童百问》胜雪膏)⑩治小儿身上有赤,或瘀肿,或如火丹,烦渴,浑身赤引壮热:铅霜半两,绿豆粉半两。
-
山荆子
拼音名:ShānJīnɡZǐ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山荆子的果实。叶柄长2-5cm,幼时有短柔毛及少数腺体,不久即全部脱落,无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1500m的山坡杂木林中及山谷阴处灌木丛中。3纤维呈淡黄绿色或无色,常与石细胞相伴,直径23-31 m,长208-403 m,壁厚约11 ,胞腔狭细。功能主治:止泻痢。
-
石芫茜
拼音名:ShíYuánQià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厚叶冷水花的全草。P.peploidesHook.etAtn.var.cava-lerieiLevl.]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基出脉3条,侧脉2-4对。雌雄同株;苞片明显,卵状披针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水边阴处石上。性味:微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热毒疮疡;
-
水折耳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白苞裸蒴的全草。原形态:白苞裸蒴,又名:总苞裸蒴。叶互生,阔卵状肾形,长4~花下具苞片,在花序上部的苞片小形,比子房短,在花序基部的3~子房下位,心皮4,胚珠多数。生境分布:生于山坡阴处及水沟边。功能主治:《贵州民间药物》:治肺痨咳嗽,跌打损伤,腹胀水肿,白带,白浊。
-
天葵草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拼音名:TiānKuíCǎo英文名:all-grassofNakedcauleGroundsel别名:紫背天葵、雷丸草、夏无踪、老鼠屎草、旱铜钱草、蛇不见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全草。小叶扇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0.6-2.5cm,3深裂,黄绿色,下面常带紫色。茎生叶较细小,互生。花梗纤细,被短柔毛;利水通淋。
-
铁华粉
《*辞典》:铁华粉: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TiěHu Fěn别名:铁胤粉(《日华子本草》),铁艳粉、铁霜(《纲目》)。①《日华子本草》:止惊悸、虚痫,镇五脏,去邪气,强志,壮筋骨。治健忘,冷气心痛,痃癖症结,脱肛痔瘘,宿食,敷竹木刺。②《开宝本草》:主安心神,坚骨髓,强志力,除风邪,养血气。
-
鸭脚黄边
拼音名:YāJiǎoHuánɡBiān别名:水黄边、五角连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裂叶星果草的根及根茎。苞片生于花下5-8mm外,卵形或宽卵形,长约3mm,近互生或 生;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炭疽病,4-5月发生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用1:1:120倍波尔多液防治。性味:味苦;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泄泻璜疸;
-
野苦梨根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YěKǔL 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厚叶栒子的根。小枝幼时有黄灰色平贴软绒毛。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狭椭圆形,长2.5~子房下位,柱头2。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阴处。性味:苦,凉,无毒。功能主治:消肿,解毒。附方:治红肿恶毒:鲜野苦梨根皮,捣烂包患处,未溃者全包,已溃者留头。
-
野苏麻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YěSūM 别名:野藿香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细锥香茶菜的全草。秋后采收。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长,船形,全缘,上唇4裂,裂片反折;生境分布:生于土坎、山地阴处。性味:性微温,味苦辛。功能主治:解表散寒,除风湿。附方:①治风寒感冒:野苏麻、橙子壳、阳雀花根、地榆、金银花各三钱。
-
一皮草
《*辞典》:一皮草:出处:《峨嵋药植》拼音名:Y P Cǎo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扭瓦韦的全草。8月连根拔起全草,洗净晒干。根状茎粗,长而横走,先端密被鳞片;生境分布:生于阴处石上或树上。性味:性微寒,味微苦。功能主治:①《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内服治内伤及外伤有脓,外用能治汤火伤。
-
五枝汤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别名:五枝浴组成:桑枝1升,槐枝1升,楮枝1升,柳枝1升,桃枝1升。用法用量:加苦参、白芷,煎汤,去滓澄清,入猪胆汁,儿生3日浴之;《遵生八笺》卷四:组成:桑枝1握,槐枝1握,桃枝1握,柳枝1握,麻叶半斤。主治:时疫用表药太多,而肺金枯燥,以致腠理致密,不能得汗,而热不解。
-
一扫散
《得效》卷十九:组成:黎芦皮2两,真轻粉10贴,好蚌粉1两,通明雄黄1两,水粉1两。用法用量:用大鲫鱼1个,入香油煎,候熟去鱼,摊冷调药搽疮。《普济方》卷二八○:组成:香白芷5两(生,不见火),明矾5两(生),臭硫黄1两,樟脑少许。《普济方》卷二七九:组成:荆芥、防风、地骨皮、薄荷、甘草、苦参各等分。
-
破疝汤
《医碥》卷四:方名:破疝汤组成:木香、玄胡、橘核、荔枝核、茴香、川楝子、没药、地肤子、青皮。主治:诸疝。加减:寒疝,加吴萸、附、桂;睾丸升上入腹者,加飞盐、沉香,或用鸡鹅蛋壳烧灰,空心酒下3钱;胁旁动气,横入阴处,响声如蛙,照前方去盐。
-
通神三灵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方名:通神三灵丸组成:柏叶4斤(米泔浸7日,每日换泔洗净,次1日取出,近日阴处阴干,杵为末),甘菊花1斤(蒸1日,晒干,为末),松脂4两(用滴乳者,以桑柴灰内煮半日以上候化,取出,绞取净汁,入新水内候凝,研如粉)。主治:本脏诸虚。制备方法:上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阿尔泰扭藿香
概述:阿尔泰扭藿香阿尔泰扭藿香为唇形科植物阿尔泰扭藿香LophanthuskryloviiLipsky的全草。产于新疆。15脉,外密被短柔毛及腺点,内面在喉部具毛环,萼齿5,二唇形,齿狭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上唇3齿较高;阿尔泰扭藿香味辛,性微温,具有化湿消暑、行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夏月感寒饮冷、腹痛吐泻等。8月采收,晒干。
-
斑叶堇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斑叶堇菜的全草。萼片通常带紫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具3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林下、灌丛中或阴处岩石缝隙中。湿润展开后,叶基生,宽卵形,基部下延叶柄,边缘有圆锯齿,绿色或枯绿色,叶脉有类白色斑纹,基部有披针状托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丛毛榕根
《*辞典》:丛毛榕根: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C nɡM oR nɡGēn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小叶钻石风、奶汁草(《福建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林阴处。性味:《福建中草药》:甘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健脾,利湿。治风湿痹痛,劳倦乏力,消化不良,白带。④治白带:丛毛榕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
红毛野海棠
拼音名:HónɡMáoYěHǎiTánɡ别名:山红活麻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红毛野海棠的全草。叶片纸质,广卵形至椭圆形,长5-7.5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大小不等的密细齿,齿尖具红色长刚毛及长刚毛状缘毛,叶面被疏糙伏毛及微柔毛,有时具白色斑点,背面红紫色,仅脉上被毛。性味:味苦;
-
黄花绿绒蒿
拼音名:HuánɡHuāLǜRónɡHāo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椭果绿绒蒿的全草。 ^^廓宽卵形,长约7.5cm,宽约7cm,近基部羽状全裂,顶部羽状浅裂,裂片3-5,疏离,羽状浅裂或深裂,小裂片卵形,先端钝或近圆形,两面疏被长硬毛,背面具白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50-3700m的疏林下或溪边较阴处。湿热水肿;
-
两面青
《全国中草药汇编》:两面青:拼音名:LiǎnɡMi nQīnɡ别名:甲满来源:紫金牛科两面青Maesaindica(Roxb.)A.DC.,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叶片坚纸质至近革质,卵形至广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17cm,宽5-9cm,先端急尖,突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波状齿或疏细齿或粗齿;胃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猫眼睛
《*辞典》:猫眼睛: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MāoYǎnJinɡ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宽叶沟酸浆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茎直立,单生,具4棱。叶片广卵形至狭卵形,长3~生境分布:生长在中山区的半阴处。分布四川、云南。性味:性平,味涩,无毒。功能主治:收敛,止泻。治湿热痢疾、脾虚泄泻及妇女白带。
-
母猪草
拼音名:MǔZhūCǎo别名:山黄连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耳状人字果的根。I.delavayiFranc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茎生叶2-4枚,似基生叶;蓇葖果2,狭倒卵状披针形,长11-15mm,叉状分开,喙长约2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阴处潮湿地,或疏林下岩石旁。性味:味苦;解毒散结;痰热咳嗽;
-
小血光藤
《*辞典》:小血光藤: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XiǎoXu GuānɡT nɡ来源:为马钱科植物狭叶蓬莱葛的藤茎。原形态:攀援状大灌木。苞片小形;花萼小,5齿裂,宿存;生境分布:生于中山地区的半阴处。性味:性凉,味苦涩,无毒。功能主治:安五脏,通九窍,除风湿,解寒热。治腰膝疼痛,小便频数,跌损劳伤及耳聋。
-
蝎子草
分别腹腔注射5g/kg,10g/kg的GⅠ、GⅡ及GⅢ液,结果三种蝎子草根提取液均有明显延长小鼠断尾出血时间的作用,1g/kgGⅠ、GⅡ及GⅢ腹腔注射,三种蝎子草根提取液均有明显延长大鼠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作用,GI尚有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的作用。性味:辛;主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
云南红豆蔻
拼音名:YúnNánHónɡDòuKòu别名:红豆蔻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节鞭山姜的根茎。小苞片漏斗状,长3-4mm;唇瓣倒卵形,长5mm,内凹,淡黄或粉红而具红条纹,基部具紫色痂状体遮住花冠管的喉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20-1100m的山坡林下或疏阴处。性味: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温中;主胺腹冷痛;
-
粘毛鼠尾草
拼音名:ZhānMáoShǔWěiCǎo别名:野芝麻、黄花鼠尾草、吉子嘎保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粘毛鼠尾草的全草。花冠黄色,长1-1.3cm,外面被疏柔毛,内面离冠筒基部2-2.5mm有不完全的疏柔毛毛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一海拔2500-3700m的山坡草地,沟边阴处,山脚山腰。胃经功能主治:清肝;主目赤肿痛;
-
粘毛鼠尾草果
拼音名:ZhānMáoShǔWěiCǎo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粘毛鼠尾草的果实。原形态:粘毛鼠毛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cm。花冠黄色,长1-1.3cm,外面被疏柔毛,内面离冠筒基部2-2.5mm有不完全的疏柔毛毛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一海拔2500-3700m的山坡草地,沟边阴处,山脚山腰。摘录:《中华本草》
-
一物李叶汤
《外台》卷三十五引《崔氏方》:方名:一物李叶汤组成:李叶不拘多少。主治:小儿身热。用法用量:以水煮,去滓,以浴儿。浴时避日向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