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肓俞
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
-
肓输
肓,指肓膜。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肓输穴主治病证: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
肓腧
肓,指肓膜。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肓腧穴主治病证:肓俞穴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黄疸,泄泻,大便干燥,疝气,五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疝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腰脊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习惯性便秘,肠炎,痢疾,胃痉挛,肠麻痹,尿道炎,膀胱炎,角膜炎等。
-
石宫
概述:石宫为经穴别名,即食宫(出《针灸甲乙经》),为阴都之别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石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心满气逆,阴都主之。
-
阴都
概述:阴都:1.经穴名;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阴都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一般直刺1.0~
-
通关
穴名解: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阴都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参看商曲、肓俞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阴都配天枢、中脘、支沟、足三里,治便秘。
-
食吕
概述:食吕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吕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吕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食宫
概述:食宫为经穴别名,即阴都。阴都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肌肉)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内脏)阴都穴在上腹的位置食宫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肓俞上4寸,中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食宫穴穴位解剖:阴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
-
肓门
肓门穴主治胸、腹疾患:如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气攻两胁,痞块,便秘,腹痛,乳疾,现又多用肓门穴治疗胃炎,乳腺炎,脾肿大,胃痉挛,胃炎,腰肌劳损等。俯卧取穴。分布着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或艾条灸10~肓门配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治消化不良。
-
冲脉穴
概述:冲脉穴:1.冲脉交会穴;2.公孙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上、下巨虚)”;
-
腹第一侧线
腹第一侧线经穴名定位线。距腹正中线0.5寸,为足少阴肾经经过处。分布有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各穴。
-
化生丸
《普济方》卷三九九引《汤氏宝书》:化生丸:处方:木香1分(炒),槟榔半两(生),青皮(巴豆炒,并去巴豆)半两,陈皮(炮)半两,三棱半两,莪术(先用湿纸裹,取出,捶,切,炒)半两,川楝(去核)半两,芫花(米醋浸,炒)半两。小肠痛上连腰脊弯曲,饮食不进,痿黄,身不能直。用法用量:服此药后,宜灸肓俞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