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阳散寒
温阳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补阳气、祛散寒邪作用的方药,治疗寒凝阳虚证、阳虚内寒证的治法。
-
扶正消瘿方
组成:麻黄10g,鹿角片10g,熟地黄10g,制附片10g,肉桂6g,防己10g,丹参10g,夏枯草10g,党参12g,黄芪12g,桃仁10g,红花3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3g。用法:每日1次,水煎分2次服。伴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少言懒语,动作迟缓,面色少华,畏寒肢冷,气短乏力,纳呆,腹部胀满,腰膝酸痛,小便清长等。
-
四肢逆冷
四肢逆冷为症状名。手足逆冷的别称。又称四逆、手足厥冷。《诸病源候论·虚劳四肢逆冷候》:“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支,故四肢逆冷也。”伤寒少阴病常见本症。治宜温阳散寒益气等法。
-
攻下冷积
攻下冷积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攻下通便作用的方药治疗沉寒冷积病证的治法。症见腹中冷痛,喜热恶寒,大便秘结不通,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沉迟等。本法常用辛温通阳,行气破结与峻下药组合,方如攻积丸等。
-
温下剂
温下剂(warmcatharticformula)是指以温阳散寒配合苦寒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里寒实证的泻下剂。
-
脱疽·寒湿阻络证
定义:脱疽·寒湿阻络证(gangrene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obstructing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步履不利,多走则疼痛加剧,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间歇性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
-
阴寒喉痹
概述:阴寒喉痹为病证名。见《喉科金钥》卷上。指喉痹之因于阴寒者。辨证论治:治宜温阳散寒。方用四逆汤加减。若因寒邪直中引起者,宜散寒除痹,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
吊脚痧
吊脚痧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温阳消散汤
处方:制附片30-60克,干姜30-60克,白芍30克,甘草30克,大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路路通10克,橘核10克,当归10克。功能主治:温阳散寒,行气散结。主痰湿壅聚。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河南中医》
-
乌附椒姜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乌附椒姜汤组成:制川乌(炒黑)3钱,川附子(炮黑)3钱,川椒(炒黑)1钱,黑炮姜1钱半。功效:温阳散寒,止痛。主治:寒痹。
-
阳和丸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阳和汤:阳和丸为方剂名,即《外科全生集》卷四方记载的阳和汤作蜜丸。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证,患处平坦,色白或暗,不热不肿或肿势散漫者;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功效主治:《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阳和丸功在温经回阳,活血通络,散寒燥湿。主治阴疽恶核,风寒头痛。
-
阴癍
2.经外奇穴名。又名阴证发癍。指癍之属于虚寒者。病因病机:多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等症。治疗:治宜温阳散寒。选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癍,用调中汤等方。
-
肛灸
肛灸是指利用一定器具使艾烟通过肛门直达肠道的施灸方法。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连接两根耐热胶管,分别与透明肛管和橡胶气囊相通。当从透明肛管处见艾烟将尽时,再重新放入艾绒,每次可灸3~肛灸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漫惊风、慢脾风、脐风等小儿虚寒性疾患。
-
温里法
温里法为治法。指用药性温热,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方药,治疗寒邪内侵,或阳虚内寒病证的治法。
-
温胃散寒
温胃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和胃作用的方药,治疗寒邪犯胃证的治法。
-
温通小肠
温通小肠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行气作用的方药,治疗寒滞肠道证的治法。
-
暖宫散寒
暖宫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暖宫作用的方药,治疗寒凝胞宫证的治法。
-
温经止血
温经止血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止血作用的方药,治疗阳虚所致出血病证的治法。
-
阴瘅
黄疸之属阴寒者。症状:《医钞类编》卷九:“阴疸,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治疗:《医门法律·黄瘅门》:“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治宜温阳散寒退黄,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
-
阴疸
黄疸之属阴寒者。症状:《医钞类编》卷九:“阴疸,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治疗:《医门法律·黄瘅门》:“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治宜温阳散寒退黄,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
-
脏寒腹胀
脏寒腹胀证名。脏气虚寒所致的腹胀。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口食冷物,身得寒气,阴寒痞寒所致。治宜温阳散寒。肝肾虚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实或小便不利,治宜温阳补肾,用金匮肾气丸。脾肺虚,不思饮食,言语轻微,治宜理中散寒,用理中汤。手足逆冷,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
-
肛灸法
肛灸法是利用一定器具使艾烟通过肛门直达肠道的施灸方法。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连接两根耐热胶管,分别与透明肛管和橡皮气囊相通.将艾绒装入艾锅内,点燃后将两艾锅扣合。连续挤压气囊,见肛管端冒出艾烟时,将肛管涂上润滑剂插入肛门内,继续挤压气囊。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慢脾风、脐风等小儿虚寒性疾患。
-
灰苔
灰苔为舌象。灰苔是指舌苔呈浅黑色的舌象。主里证。有寒热之别,苔灰白而滑润,为三阴寒证,宜温阳散寒;苔灰黄而干燥,为里热实证,宜攻下泄热。
-
电火针法
电火针法是在火针刺法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内加热的方法。它以电热针代替了火针。电火针不仅可以取得火针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取得直接灸的部分作用,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的四十多种病症,尤其对于色素痣,寻常疣等有效,并对痹证、偏瘫、痛经、胃下垂、高血压、瘰疬等有较好疗效。
-
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通经作用的方药,治疗寒滞经脉证的治法。如寒邪凝滞经络,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行走不便。针灸临床常以局部与循经取穴为主,酌配肾俞、关元、大椎等穴,针用泻法,加灸。如妇女冲任虚寒而月经不调或月经后期,针灸临床上常选用气海(或关元)、三阴交、血海、归来等穴。
-
内有久寒
内有久寒即沉寒痼冷。指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证。以昼夜恶寒、手足厥冷为主证。或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不禁、尿色清白;或遍身关节拘急疼痛。治宜温阳散寒。一说痼冷治法“虽贵乎温补,不贵乎太刚,惟于滋血养气中,佐以姜、桂、雄、附为愈”(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
四淫
四淫为病名。足部肿疡之一。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由气血亏损,湿毒下注而成。其症趾缝间肿痒流水,足底发热。如红肿热痛,溃破流脓者,属湿热偏盛;色白漫肿,痛不溃脓者,为阴寒凝结。湿热盛者宜宣通壅滞,内服仙方活命饮;阴寒盛者宜温阳散寒,内服桂附八味丸。外治在疮之周围隔蒜灸治。
-
四物加黄芪芍药汤
概述:四物加黄芪芍药汤为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五十七方。组成:黄芪、肉桂、炮姜、炒芍药各一两,炙甘草、当归各一两半。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煎服。功能主治:功能温阳散寒,和血止痛。治寒冷腹痛。
-
温脏安蛔
温脏安蛔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安蛔止痛作用的方药,治疗因肠寒而使蛔虫窜扰所致病证的治法。
-
冻疮·寒凝血瘀证
定义:冻疮·寒凝血瘀证(chilblainwithpatternofcoldcongelationandbloodstasis)是指寒凝血瘀,以局部麻木冷痛,肤色青紫或暗红,肿胀结块,或有水疱,发痒,手足清冷,舌质淡,舌苔白,脉沉或沉细为常见症的冻疮证候。辨证分析:寒性收引,其人腠理则形寒肢冷,皮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细为寒邪入侵之象。
-
阴斑
又名阴证发斑。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成。见于胸背手足,斑点稀疏、色淡红,隐而不显,或仅胸部微见数点,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治宜温阳散寒,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斑,用调中汤等方。
-
实按灸
概述:实按灸(pressingmoxibustionpaperorcloth-separatedmoxibustion)为艾条灸的一种。每次按灸应以病人感到穴位皮肤温热或略有灼痛为度,热力不宜过高或过低。过低则药力不能透达,影响疗效。各种药物艾条的共同点是所选药物大多是辛香行气、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故适用于各种寒证、虚证、痛证、瘀证。
-
冷流注
冷流注病名。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多因流痰、附骨之证而致,证见流注冷证,多发附骨,漫肿不热,内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脓成难溃,溃后难敛,误用刀针或自溃者,则有瘀血腐脓流出。治宜温阳散寒,补益脾肾,方选阳和汤加味,外用可选回阳玉龙膏。类似慢性骨髓炎,骨结核形成之寒性脓疡等证。
-
脚气冲心
脚气冲心的分型治疗:湿脚气而见攻心者,由于湿毒上攻,多伤阳,急宜温阳散寒,逐湿泄毒,用吴茱萸汤合《备急千金要方》半夏汤加减。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干脚气取足三里、悬钟、飞扬、三阴交、血海、太溪等穴为主。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虚脱者灸关元、气海。
-
灰滑苔
灰滑苔为舌象。舌苔灰黑而滑润,为寒水侮土,太阳中寒之证。一般有腹痛吐利,手足冷,脉沉细等。宜温阳散寒(见《伤寒指掌》)。
-
乌金口服液
鉴别(1)取本品15ml,置100ml量瓶中,加碳酸氢钠液(0.05mol/L)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在465nm和665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其比值,A465/A665比值应在10.0以上。检查pH值应为6.0~每1ml的重铬酸钾液(0.1mol/L)相当于3.629mg的黄腐酸。功能与主治温阳散寒,健脾益胃,活血化瘀。20ml,一日3次。
-
加减阳和汤
处方: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功能主治:温阳散寒,化瘀通络。主寒凝气滞,瘀阻经脉。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尚尔寿方
-
乌头赤石脂丸
别名: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丸(《金匮要略》卷上)、乌头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上五味,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治阴寒固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摘录:《金匮要略方论》方《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之乌头赤石脂丸:方名:乌头赤石脂丸组成:赤石脂、干姜、桂心、椒(汗)、乌头(炮)各等分。
-
阳和启脾膏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组成:党参1两,白术1两,黄耆1两,鹿角1两,当归1两,香附1两,白芍1两,川芎1两,独活1两,附子1两,干姜1两,阿魏1两,橘皮1两,三棱1两,川椒1两,草果仁1两,用麻油3斤将前药炸枯,去滓,熬至滴水成珠,入飞净黄丹1斤2两,再入后药面:肉桂3钱,沉香3钱,丁香3钱。主治:脾虚日久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