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循
指循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而气不至,可用指循导气法来催动经气的方法。《针灸大成》:“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故也。”
-
十二法
概述:十二法指针刺操作过程应用的十二种手法。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大成》:“指留者: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大成》:“指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
-
调气法
包括捻转、提插、呼吸配合、手指循按,以及龙虎升腾、纳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法。即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
-
下针八法
下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的八种行针手法:①指循、扪、弹、弩、爪、按、伸、提。出《窦太师针经(乙抄本)》:“下针法:循扪弹弩,爪按伸提,此八字系八法,如神之妙。”(见黄龙祥《元代珍稀针灸三种》)②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见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解标幽赋》。
-
经络敏感人
概述:经络敏感人:1.书名;2.循经感传显著者。人民卫生出版社编。197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指循经感传普查时,六条经以上感传通达经脉全程者。具有典型循经感传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
-
阴络
概述:阴络:1.从手足六阴经分出的络脉;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阴络:《中医大辞典》:阴络是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络是指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阴络之色应其经。”
-
十二手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扪
概述:扪指循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参见切诊:切诊为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王冰注:“扪循,谓手摸。
-
感传的趋病性
感传的趋病性指循经感传在传导过程中,当接近“病灶”部位时,可偏离本经而趋向病所。
-
循经感传疗法
循经感传疗法是指循经感传疗法是诱发尽量感传现象并促使循经感传至患病部位,以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应用的各种诱发感传的方法,主要有传统针刺手法,循经加温,多穴接力刺激,入静诱发和药物循经导入等。针刺导气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在得气的基础上,边震颤边捻转,捻转的角度要小,震颤的频率在(80~
-
下针十二法
下针十二法指十二种进针基本操作手法。参见“十二手法”:十二手法原称“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出《大成》。指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留、指捻、指拔、针摇十二法。其中指持是用手指持针,口温是进针前用口将针含热(现已不用),指留是出针前稍作停留,指拔为起针,其余手法均见十四法中。
-
经络扩散现象
经络扩散现象为经络现象之一。指循经感传线并非总是均匀状态,可有不同程度的扩散现象。
-
脾藏营
脾藏营指脾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营气。出《灵枢·本神》。营,指循行于脉中的经气,它生于水谷,源于脾胃,有化生血液的功用,故常营血并提。《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谓脾有藏纳营血的功能。
-
浮络
浮络指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皮部以十二经脉分区,观察十二经皮部上浮络的色泽变化,可以了解邪正的盛衰,认识各经疾病,以便早期诊断,亦可行刺络放血。《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
-
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十二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出《针灸大成》。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十二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手阴阳
手阴阳指循行经过上肢的六条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出《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足阴阳
足阴阳解剖结构名。指循行经过下肢的六条经脉,即足三阳和足三阴。《素问·血气形志》:“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