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骨
指耻骨联合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屈骨
屈骨穴穴位解剖: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
尿胞
概述: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屈骨端
概述:屈骨端为经穴别名,即曲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回骨
概述:回骨为经穴别名,“回”为“曲”之误,即曲骨。曲即弯曲,骨,指横骨。回骨穴穴位解剖: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耳骨
经穴别名·耳骨:耳骨为曲骨之别名。为足厥阴、任脉之会穴。仰卧取穴。功能主治: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现代多用以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兰门
兰门为经外奇穴名。《针灸大成》:“兰门二穴,在曲泉两旁各3寸脉中。治膀胱七疝、奔豚。”有人据此定位在肝经曲泉上、下各三寸,非是。《针灸大全》:“阑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主治疝气、阴部肿痛等。
-
白降丹划点法
胸腹三条线:胸腹正中线从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穴起,经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至天突穴。按白降丹划点法操作,由耻骨联合至左右髂前上棘各划1条线,划点曲骨、中极、关元、气海穴,并配合肾俞、膀胱俞、阳陵泉、三阴交。功能宣肺化痰定喘。轻者饮些热茶,严重者针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急救。
-
阴门痒
概述:阴门痒即阴痒。病因病机: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湿热下注者常伴见带下量多,色黄味臭。阴虚血燥者多为老年妇女。《广济方》疗妇人阴痒不止:蚺蛇胆雄黄硫黄朱砂硝石芜荑(各半两)藜芦(二钱半),上为细末研停,以腊月猪脂和如膏,用故布作缠子,如指长一寸半,以药涂上,内阴中。
-
任脉穴
概述:任脉穴:1.属于任脉之经穴;2.列缺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又交会于督脉的龈交,足阳明的承泣。
-
中矩
中矩为经外奇穴名。出《医心方》。位于口腔下颌骨内侧,口底与齿龈黏膜移行部之中线处取穴。主治中风舌强不能语、舌干燥等。一般直刺0.1~在颐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华佗传也。
-
大灸法
大灸法是用艾炷在背部、腹部等广泛区域内施灸的方法。次灸腹部,患者仰卧,置放咸萝卜片时先以膻中穴为中心置放9片的大方形,鸠尾至神阙穴之间置放6片,神阙至曲骨之间置放5片,并在腹部沿正中线的两侧各放置2行,于各片上点火施灸,操作同背部。灸毕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出血,针刺三阴交以泻火气。
-
腹正中线
腹正中线经穴定位线。当任脉经过处。分布有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各穴。
-
任脉经络现象
典型任脉经络现象:付某女20岁1980年初诊任脉色素痣软痣自幼发病,沿任脉从龙门至鸠尾穴呈褐色带状皮损,两端有柔软之丘疹。用肉桂饼在中脘穴作隔药灸时,患者也出现了沿任脉走向的感传现象。压迫中庭穴后,中庭以上感传消失,胸部的紧迫感和呼吸困难也明显缓解,中庭以下的感传则不受影响。而气海以下的感传消失。
-
利尿穴
利尿穴经穴别名。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在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直刺1-1.5寸。
-
止泻穴
概述:止泻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位置: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功能主治: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刺灸法:直刺1~
-
血清穴
概述:血清穴为经外奇穴名。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标准定位: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病症: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刺灸法:直刺1~
-
阑门
概述:阑门:1.七冲门之一;2.经外奇穴名。七冲门之一·阑门:阑门为七冲门之一。指大、小肠交界部位。出《难经·四十四难》。形容此处如门户间的门阑,因称。《针灸大全》:“阑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主治疝气、阴部肿痛等。
-
关元上
概述:关元上为经外奇穴名。即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标准定位: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病症: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刺灸法:直刺1~
-
妇人下赤白沃
见《医学纲目》卷三十四。《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带下之病,曰沃与血相兼带而下也。”《针灸甲乙经》:“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治疗:治宜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方用清肝止淋汤(方见赤带条),或用加减逍遥散(白芍、柴胡、茯苓、甘草、陈皮、茵陈、栀子)。